宝宝出生带着小尾巴 医生手术将其回纳脊柱
近日,解放军第三O三医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婴儿患者,年仅7个月大,却拥有一个长约14厘米、直径约8厘米的“小尾巴”。经过医生的仔细诊断,这个“小尾巴”实际上是硬脊膜膨出物。一场长达10个小时的手术之后,医生成功将膨出物回纳到脊柱中。
这个宝宝出生时就与众不同,骶尾部有一个如肿物般大小的异常凸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肿物不断增大,令家长十分担忧。他们带着宝宝辗转多家医院寻求治疗,但由于宝宝年纪太小,手术风险过大,许多医院都婉拒了手术请求。
在解放军第三O三医院神经外科的诊断下,宝宝被确诊为脊柱裂硬脊膜膨出。原来,宝宝的脊柱上有一个3厘米×2厘米的裂口,脊髓和脊神经等组织从裂口处膨出,形成了这个看似“小尾巴”的肿物。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在肿物不再长大的情况下,等到宝宝年纪稍大一些再手术,以降低风险。宝宝的“小尾巴”最近三个月生长迅速,已经长到长约14厘米、直径约8厘米,且皮肤薄弱、随时有破溃的危险。如果不及时手术,很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大小便功能和下肢功能。经过医院专家组的会诊,决定立即为宝宝实施手术。
这场手术创面较大,医生们不仅要切除“小尾巴”,还要将膨出物回纳到脊柱里,并修复好脊柱裂口。在长达10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医生们精心操作,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将“小尾巴”变成了一道约10厘米长的伤口。虽然手术过程中切除了一小段多余的脊神经,但医生们认为这并不会对宝宝的下肢功能和未来的成长发育造成影响。
那么,“小尾巴”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难道是一种罕见的怪病?该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文斗表示,婴儿出现脊柱裂的情况可能与孕期胚胎形成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或损害有关。母亲用药不当或受辐射过量都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产检时,通过B超大部分都能发现胎儿脊柱发育的情况。如果产检发现严重的脊柱裂情况,家长应该慎重考虑是否继续妊娠。
如今,术后的小涛涛正在重症监护病房恢复中,他喝着妈妈为他冲泡的奶水,任由护士为他翻身。医生和护士们表示,不久之后,小涛涛就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自由地平躺着睡觉了。看着他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所有人都在为他加油打气,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