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
婴儿时期的消化系统堪称是人一生中最为娇嫩的时期之一。初生的婴儿口腔粘膜非常细嫩,血液供应丰富,但唾液腺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唾液分泌量相对较少,淀粉酶含量也不足。随着婴儿的成长,大约在三到四个月时,唾液腺逐渐发育完善,唾液分泌量增加,同时淀粉酶含量也逐渐上升。由于婴儿的口腔相对较浅,无法调节过多的唾液,于是便出现了生理性流涎的现象。
随着食管和胃的发展,婴儿开始接触各种食物。新生儿的食管缺乏腺体,且食管壁肌肉尚未完全发育,加之婴儿胃呈水平位,胃的肌层也尚未健全。婴儿常常会出现呕吐和溢乳的状况。不同月龄的婴儿胃容量有所不同,足月的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毫升,随着成长逐渐增大。
小儿的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其胃排空时间相对较短,为2-3小时。而牛乳由于其乳块较大,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需要3-4小时才能排空。值得一提的是,人乳中富含酶,使得人乳中的脂肪更易于消化。
婴儿时期的肠道发育也是一大特点。小儿的肠管较长,总长度约为其身长的六倍(成人约为四倍)。肠粘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全部肠都覆盖着发育良好的绒毛。由于婴儿的肠粘膜对不完全分解产物和微生物的通透性较高,因此较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引发其他疾病。肠的运动形式包括钟摆式运动和蠕动式运动,食糜的刺激能增强肠蠕动。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从12-36小时不等。
在小儿排便方面,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开始排出胎便,颜色通常为黑绿或深绿色,质地粘稠、无臭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胎便会逐渐过渡为普通婴儿粪便。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较多,每天可能排便2-4次,质地较软、呈糊状。而人工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相对较少,每天可能排便1-2次或隔日一次。这是因为牛、羊乳较人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形成的乳块凝集较大,加上小儿肠壁肌层发育不全和肠蠕动力量不足,导致残糜在肠内停留时间加长、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得较硬。不过只要按时培养排便习惯,小儿在2岁前后通常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