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养护中医(心血管疾病 中医)

心脑血管 2025-07-16 09:14心脑血管疾病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基石,中医在心血管养护和疾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与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系统介绍中医对心血管养护和疾病防治的见解与方法。

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中医将心血管疾病归为"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畴,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有关。根据中医理论,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滞血瘀:情绪压抑、久坐不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堵塞血管,表现为心胸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血瘀会导致身体出现肿块,摸起来有刺痛感,嘴唇、舌头颜色暗紫,女性可能出现闭经等问题。

2. 痰浊闭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则聚湿生痰,痰浊上犯心胸,阻遏气机,表现为胸部满闷而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遇阴雨天易发作。

3. 寒凝心脉:寒邪内侵,凝滞心脉,表现为心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伴四肢不温。

4. 气阴两虚:气为血之帅,阴虚则津液不足,表现为疲乏无力、口干口渴、眼干皮肤干燥、头晕眼花。

5. 心肾阳虚:心肾阳气不足,不能温运血脉,表现为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肿胀。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不同证型的治疗原则各异。如气滞心胸型需疏调气机、活血通络,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浊闭阻型需通阳泄浊、豁痰开结;心肾阳虚证则需温补阳气、振奋心阳,用参附汤加减。现代医学证实,中医药在某些心血管疾病情况下具有独特优势,如新发高血压一级患者可能通过中医药干预逆转病情,减少长期服药需求。

中医养护心血管的日常方法

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通过日常饮食调理可有效养护心血管健康,且需根据不同体质、地域和季节进行调整:

1. 岭南地区人群:脾虚较重,建议使用"清补凉"类汤药或煲汤,如加入莲蓬、荷叶、赤小豆等祛湿食材,对70岁以上人群心血管保护特别有益。

2. 血瘀体质:可适量添加田七(三七)冲水服用,既能活血化瘀,又对正气影响较小,适合长期服用。

3. 季节性调整

  • 夏季(尤其长夏雨季):推荐莲蓬、荷叶、赤小豆等祛湿食材做汤料
  • 冬季:宜用滋补性食材,如当归、枸杞等温补类药物
  • 4. 代茶饮推荐

  • 党参4克、野葛根7克、紫苏叶4克、桂枝5克煮水代茶,适合冠心病患者预防性饮用(舌苔黄厚腻者不宜)
  • 丹参10克每日泡水,有活血化瘀功效,能改善心血管血液循环
  • 运动养生

    中医倡导适度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维护心血管健康:

    1. 水瓶助力法:两脚与肩同宽,手持水瓶做升降动作,配合呼吸(上升吸气,下降呼气),每日300次(约3-5分钟)。此法通过增加阻力强化练习效果,调节气机运行,减轻心脏负担。

    2. 拍打肘窝:肘窝有心包经和心经通过,定期拍打可疏通经络,改善心脏功能。

    穴位保健

    穴位刺激是中医特色养护方法,对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1. 日常按压

  • 内关穴:缓解心悸、胸闷
  • 合谷穴:改善胃肠功能,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 2. 艾灸疗法

  • 关元穴(脐下3寸):温阳益气,增强抵抗力
  • 中脘穴、气海穴:对已有心血管症状者有帮助
  • 3. 冠心病穴位调理

  • 大椎穴(第七颈椎下凹陷处):按揉1-2分钟
  • 心俞穴(第五胸椎下旁开1.5寸):按揉2-3分钟
  • 神堂穴:缓解冠心病症状
  • 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强调个体化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疗法:

    常见证型与治疗

    1. 阳虚血瘀型

  • 表现:胸闷胸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 治疗:活血化瘀+温通心阳+养血安神
  • 方药:桂枝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
  • 2. 痰湿凝滞型

  • 表现:疲乏、食后腹胀胸闷,舌淡苔白腻,脉沉滑
  • 治疗:化痰祛湿+健脾
  • 方药:温胆汤或二陈汤加活血药
  • 3. 心火亢盛型

  • 表现:烦躁、口干、失眠,严重者口舌生疮
  • 治疗:清热降火
  • 方药:导赤散加活血药,含黄连、麦冬等
  • 4. 肝郁气滞型

  • 表现:情绪波动大,两胁胀痛,胸闷胸痛
  • 治疗:疏肝理气
  •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 经典方剂应用

    1. 三通汤

  • 组成:丹参、人参、桂枝、甘草、茯苓、川芎、葛根、白术等
  • 功效:通心通脑通血管,去除全身淤血
  • 机理:丹参活血通脑血管;葛根扩张血管升清阳;川芎行气活血;桂枝甘草强心温通;人参大补元气
  • 2. 活络保心汤

  • 组成:丹参、三七、黄芪、川芎、葛根、红景天等12味药
  • 特点:"三通三补":丹参活血化瘀,三七散瘀定痛,川芎行气通络;黄芪补气升阳,红景天强心护脉,黄精滋阴养心
  • 案例:55岁冠脉狭窄79%患者,服用三个月后狭窄减轻至60%,心绞痛减少80%
  • 3. 简易活血方

  • 组成:丹参、赤芍、川芎
  • 功效:丹参活血兼补血;赤芍专攻活血;川芎行气活血,解气滞血瘀
  • 适用:轻度血瘀体质保健
  • 中医对心血管检查异常的处理建议

    中医对某些体检发现的心血管相关异常情况主张避免过度治疗:

    1. 窦性心律不齐:属正常人心率变异,只要清醒安静时心率在60-100次/分范围内即可,无需干预。

    2. 轻度甘油三酯升高(<2.3mmol/L):心血管病和炎风险较低,可通过改善饮食、加强运动调整,通常不需服药。

    3. 轻度瓣膜反流:一般进展缓慢,对心脏影响小,只需定期观察(通常每年复查一次),无需特殊治疗。

    心血管健康自测方法

    中医提供了一些简易的自我检测方法,可初步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

    1. 测量颈围

  • 男性>39厘米,女性>35厘米提示心血管风险增加
  • 颈围过大者常伴血脂、血糖、血压异常
  • 2. 测量腰围

  • 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属中心性肥胖
  • 增加脂肪代谢紊乱和心脏负担风险
  • 3. 观察耳垂

  • 耳垂皱纹增多提示动脉硬化程度较高
  • 冠心病人耳垂常有不同程度皱纹
  • 注意事项与温馨提示

    1. 中西医结合原则

  • 已确诊心血管疾病者应先经专科医生评估风险
  • 不可擅自停用西药(如降压药、阿司匹林等)
  • 中医药可作为辅助手段改善症状和体质
  • 2. 个体化差异

  • 中药方剂需严格个体化调整
  • 例如:三七过量可能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偏低者慎用;血压不稳者需减量
  • 3. 及时就医指征

  • 当出现上楼或提重物时心前区疼痛,持续3-5分钟,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时
  • 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饮酒史者
  • 中医心血管养护强调"治未病"理念,通过日常调理维持气血平衡、脏腑协调。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情绪管理、适度的运动锻炼和合理的饮食习惯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四大支柱。对于已患病者,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评估,实现最佳防治效果。

    上一篇:心血管内科挂号在几楼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