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炎症病理群(心血管疾病的病理)

心脑血管 2025-07-16 15:59心脑血管疾病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炎症病理群是指以炎症反应为核心病理机制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涉及心脏、血管及其支持组织的炎症性病变。这类疾病在病理学上表现出独特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损害模式,是导致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以下将从发病机制、主要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及治疗靶点等方面系统阐述心血管炎症病理群。

炎症反应与心血管病理的关联机制

心血管系统中的炎症反应是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其发生发展涉及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因子刺激时,内皮细胞激活并表达多种黏附分子,吸引循环中的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向血管壁迁移。这些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壁后,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形成泡沫细胞,构成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脂纹的核心细胞成分。

炎症介质网络在心血管病理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活化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6(IL-6),这些因子不仅维持局部炎症微环境,还通过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效应。C反应蛋白(CRP)等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既是炎症活动的标志,也直接参与血管损伤过程。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炎症的始动环节。正常内皮具有抗凝、抗炎和血管张力调节功能,而在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作用下,内皮细胞表型发生转变,表现为一氧化氮(NO)生物利用度降低、活性氧簇(ROS)生成增加以及促炎因子分泌增多。这种功能紊乱状态促进血小板活化和白细胞黏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免疫血栓形成(immunothrombosis)是近年提出的重要概念,描述炎症与凝血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协同作用。活化的血小板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而炎症细胞又表达组织因子等促凝物质,形成正反馈循环。这种异常放大的免疫血栓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COVID-19相关心血管并发症中尤为显著。

动脉粥样硬化性炎症病理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炎症病理群的典型代表,其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理变化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灶状纤维化和粥样斑块形成,导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发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缺血性改变。

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方面,高脂血症(特别是LDL和VLDL水平升高而HDL降低)、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遗传因素等共同构成AS的致病网络。这些因素通过引起血管内皮慢性或反复损伤,启动"损伤-应答"学说所描述的病理级联反应。ox-LDL被确认为最重要的致粥样硬化因子,具有直接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毒性。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演变呈现阶段性特征:

  • 脂纹期:早期病变,表现为动脉内膜点状或细条纹状黄色微隆起,镜下可见内膜下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此期病变具有可逆性,最早可见于儿童期。
  • 纤维斑块期:内膜出现瓷白色不规则形隆起,表面被覆胶原纤维构成的纤维帽,其下为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 粥样斑块期:AS特征性病变,内膜黄色隆起,深部为大量坏死崩解产物、胆固醇结晶和钙盐沉积,底部可见肉芽组织增生。斑块可分为稳定性和易损性两类,后者纤维帽薄、脂质核大、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容易发生破裂引发急性血栓。
  • 继发性改变包括斑块内出血、溃疡形成、血栓附着、钙化和动脉瘤形成。斑块内新生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而纤维帽破裂则遗留粥瘤样溃疡,暴露的胶原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严重病变底部中膜平滑肌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形成动脉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左前降支,可导致心肌缺血、梗死等严重后果。

    心肌炎性病变的病理分型

    心肌炎是指心肌组织的炎症性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病毒性、细菌性等)、自身免疫性、中毒性等类型,其病理改变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

    病毒性心肌炎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由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病理变化包括:

  • 大体观:心脏不大或轻中度增大,心肌质软而弛缓,切面可见微小出血灶
  • 镜下观:初期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间质中性粒细胞浸润;随后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最终可形成间质纤维化和肉芽组织
  • 特发性心肌炎(又称Fiedler心肌炎)多见于中青年,病因不明,分为两型:

  • 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小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巨细胞性心肌炎:灶性坏死伴肉芽肿形成,中心为坏死物,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患者常发生猝死
  • 临床病理分型依据病程和病变特点可分为:

  • 急性心肌炎:以心肌炎症损伤为主,无明显纤维化,临床表现为突发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病程在6个月内
  • 亚急性心肌炎:出现广泛心肌纤维化和愈合性损害灶,心功能代偿与失代偿交替,伴心律失常,病程6个月至数年
  • 慢性心肌炎:缓慢进展超过3-5年,表现为心脏肥大扩张、慢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
  • 心肌炎的心电图表现多样,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传导阻滞(尤其是一度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和心动过速、QRS低电压、QT间期延长等。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包括新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个导联ST-T改变、频发心律失常等。

    心包炎症性病变的病理特征

    心包炎是心包脏层和壁层的炎症性疾病,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肿瘤性、自身免疫性和尿毒症性等类型。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心包积液、纤维蛋白渗出、心包增厚和粘连形成。

    急性心包炎的病理演变过程为:

    1. 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心包表面覆盖纤维蛋白渗出物,使心脏搏动时脏壁两层摩擦,听诊可闻及心包摩擦音。肉眼观心包表面粗糙呈绒毛状("绒毛心")

    2. 浆液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渗出物中增加浆液成分,量可达100-500ml,外观清亮或微浊

    3. 化脓性心包炎:细菌感染所致,渗出物为脓性,可导致心包粘连和缩窄

    4. 出血性心包炎:渗出物含大量红细胞,常见于结核或肿瘤累及心包

    临床病理类型包括:

  • 感染性心包炎:细菌感染导致化脓性改变,病毒通过呼吸道感染引发心包积液,结核杆菌引起淀粉样变性和积液
  • 肿瘤转移性心包炎:癌细胞增殖导致局部积水和占位,产生心脏压塞
  • 自身免疫性心包炎:免疫细胞攻击心包组织,伴细胞液漏出
  • 尿毒症性心包炎:代谢废物蓄积导致心包炎性改变
  • 慢性心包炎可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表现为心包纤维性增厚(可达1cm以上)、钙化,心脏舒张受限。镜下可见心包组织纤维化、玻璃样变,伴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患者出现体循环淤血症状如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和下肢水肿。

    血管炎性疾病的病理特点

    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壁炎症和坏死为特征的疾病,其病理改变因血管大小、病变类型和病程阶段而异,基本病变包括纤维素样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

    病理组织学特征

  • 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胶原纤维肿胀崩解,形成纤维素样物质,常见于小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
  • 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及周围组织中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同血管炎类型有特定细胞浸润模式
  • 血管壁结构改变:长期炎症导致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减弱
  • 管腔狭窄或闭塞:严重者血管腔显著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导致组织缺血梗死
  • 血栓形成机制在血管炎中尤为突出,涉及多个环节:

    1. 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2. 血流状态改变(缓慢或涡流)促进血小板与血管壁接触

    3. 血液凝固性增加(凝血因子增多或抗凝物质减少)

    4. 炎症反应激活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促凝物质

    5. 遗传性凝血异常(如抗凝血酶Ⅲ缺乏)加重血栓倾向

    血管炎根据受累血管大小分类:

  • 大血管炎:如巨细胞动脉炎、大动脉炎,病理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伴多核巨细胞
  • 中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特征为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 小血管炎:如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表现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伴纤维素样坏死
  • 中医对心血管炎症的辨证分型

    中医理论将心血管炎症性疾病归为"心悸"、"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其辨证分型体现了对炎症病理的独特认识。

    主要证型及病理基础

  • 心血瘀阻:对应微循环障碍和局部缺血,表现为心胸刺痛、舌紫暗,与血小板活化、血栓前状态相关
  • 痰浊闭阻:反映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渗出,表现为胸闷、体胖痰多,舌苔厚腻,类似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
  • 寒凝心脉:与血管痉挛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相关,表现为遇寒痛甚、脉沉紧,相当于冠状动脉痉挛病理
  • 心肾阴虚:涉及神经内分泌失调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表现为心悸盗汗、腰膝酸软,对应慢性炎症状态
  • 阳气虚衰:反映心功能减退和能量代谢障碍,表现为心悸气短、畏寒肢冷,与心力衰竭病理相似
  • 中医辨证与现代病理学的联系表明,炎症反应贯穿心血管疾病各阶段:

  • 急性期多属"热毒血瘀",对应病原体感染或急性炎症反应
  • 亚急性期常见"痰瘀互结",反映炎症渗出与纤维增生并存
  • 慢性期多为"气虚血瘀",与组织重塑和功能代偿相关
  • 这种辨证体系为心血管炎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活血化瘀法改善微循环、清热解毒法抑制炎症反应、化痰降浊法调节脂质代谢等,与现代抗炎、抗血栓策略形成互补。

    上一篇:黄岛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