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实践与思考
心血管是学中技术要求最高、风险最大的专业领域之一,涉及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心血管的实践进行系统阐述。
心血管的基础理论
心血管的核心在于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这需要医师深刻理解心脏病理生理学。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是风险评估的基础,I级患者能耐受日常体力活动而无不适,而随着分级增加,风险显著升高。高血压患者需根据分期(I期无器官损害、III期器官损害)制定个体化方案,90%为原发性高血压。
心肌缺血的本质是冠脉血流无法满足心肌代谢需求,中需通过控制心率、血压和氧耗来预防。心血管特别关注心室功能,尤其是左心室功能,需评估是否有左或右心衰的临床表现。对于EF值低于0.4的患者,需建立有创动脉测压和中心静脉测压等高级监测。
术前评估与准备
心血管的术前评估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血管状态和手术类型。
前评估内容
前用药方案
对于特殊病种如缩窄性心包炎,患者通常全身情况较差,术前需全面积极纠正。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时,需通过术前评估确定手术时机并制定应对措施,以降低围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术中管理技术
心血管的术中管理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需要精细的操作技术和全面的监测手段。
监测技术
桡动脉置管是常见操作,技术要点包括:60度角穿刺,见回血后稍放平再进针,确认套管在血管内后固定。儿童宜选用22G套管针,操作关键在于固定动脉后通过调整套管针找动脉,而非同时移动手和针。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已成为现代实践中的重要技术,需理解超声原理,确保全程可视针尖,探头与进针点保持适当距离。
药物选择
心血管多采用静-吸复合模式,药物选择需考虑对循环的影响:
利多卡因作为常用局麻药,在心血管中有严格用量限制:成人单次上限4.5mg/kg(不超过300mg),静脉注射不超过1-1.5mg/kg;含肾上腺素时可增至7mg/kg(不超过500mg)。使用时需避免误入血管,抗心律失常用途时必须遵医嘱。
围术期并发症防治
心血管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医师具备快速识别和处理能力。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其他系统并发症
急诊大血管手术风险更高,需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处理,安贞医院联盟的病例分享提供了宝贵经验。术中需密切观察心肌收缩力、肾并发症和血气电解质平衡,CPB停机时需综合评估多个指标。
术后管理与护理
心血管手术后的护理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需要专业团队实施系统化管理。
早期护理要点
康复管理
心脏介入术后护理根据入路不同有所差异:股动脉穿刺需绝对卧床6-8小时,沙袋压迫4-6小时;桡动脉穿刺使用专用压迫器,2-4小时后逐步放松。术后需持续监测心电图,观察有无ST-T段改变等异常表现。
专业发展与思考
心血管作为专科领域,其发展体现在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创新两方面。
专科标准操作流程的建立提高了心血管的质量和安全性,如针对不同心脏手术类型的标准化用药方案和监测要求。超声引导技术等创新方法正在改变传统实践,提升操作精准度和安全性。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更精细化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更完善的器官保护策略以及人工智能在监测中的应用。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的围期专家共识等专业指南的制定,体现了该领域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心血管医师需要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和冷静的应急能力,才能在心脏手术这一高风险领域保障患者安全,这需要持续学习和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