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实践与思考

心脑血管 2025-07-18 20:24心脑血管疾病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是学中技术要求最高、风险最大的专业领域之一,涉及心脏及大血管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心血管的实践进行系统阐述。

心血管的基础理论

心血管的核心在于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这需要医师深刻理解心脏病理生理学。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是风险评估的基础,I级患者能耐受日常体力活动而无不适,而随着分级增加,风险显著升高。高血压患者需根据分期(I期无器官损害、III期器官损害)制定个体化方案,90%为原发性高血压。

心肌缺血的本质是冠脉血流无法满足心肌代谢需求,中需通过控制心率、血压和氧耗来预防。心血管特别关注心室功能,尤其是左心室功能,需评估是否有左或右心衰的临床表现。对于EF值低于0.4的患者,需建立有创动脉测压和中心静脉测压等高级监测。

术前评估与准备

心血管的术前评估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血管状态和手术类型。

前评估内容

  • 全面收集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心电图、超声、CT、心导管检查)
  • 明确心血管系统的主要解剖和生理特点
  • 评估围术期心血管风险等级
  • 特别关注病变冠状动脉分支和阻塞程度
  • 前用药方案

  • 镇静镇痛:0.2mg/kg联合东莨菪碱0.006mg/kg
  • 心血管药物调整:
  • 洋地黄类药物术前24h停药
  • 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持续至手术日晨
  • 利尿药术前12h停用
  •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术前2-3天停药
  • 对于特殊病种如缩窄性心包炎,患者通常全身情况较差,术前需全面积极纠正。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时,需通过术前评估确定手术时机并制定应对措施,以降低围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术中管理技术

    心血管的术中管理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需要精细的操作技术和全面的监测手段。

    监测技术

  • 常规监测:心率、心电图(Ⅱ、V5导联)、脉搏氧饱和度、PetCO2、体温
  • 有创监测:直接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常通过桡动脉或股动脉置管实现)
  • 高级监测:经食管超声、肺动脉导管、气体监测等
  • 桡动脉置管是常见操作,技术要点包括:60度角穿刺,见回血后稍放平再进针,确认套管在血管内后固定。儿童宜选用22G套管针,操作关键在于固定动脉后通过调整套管针找动脉,而非同时移动手和针。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已成为现代实践中的重要技术,需理解超声原理,确保全程可视针尖,探头与进针点保持适当距离。

    药物选择

    心血管多采用静-吸复合模式,药物选择需考虑对循环的影响:

  • 静脉药:丙泊酚(10mg/ml)、依托咪酯(2mg/ml)
  • 性镇痛药:(10μg/ml)、舒(10μg/ml)、瑞(50μg/ml)
  • 肌松药:维库溴铵(2mg/ml)、顺式阿曲库铵(1mg/ml)
  • 利多卡因作为常用局麻药,在心血管中有严格用量限制:成人单次上限4.5mg/kg(不超过300mg),静脉注射不超过1-1.5mg/kg;含肾上腺素时可增至7mg/kg(不超过500mg)。使用时需避免误入血管,抗心律失常用途时必须遵医嘱。

    围术期并发症防治

    心血管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需要医师具备快速识别和处理能力。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 心肌缺血:需纠正贫血、优化通气,采用循环紧闭回路管理吸入
  • 心律失常:备用药包括艾司洛尔、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 高血压危象:根据分期处理,III期患者风险显著增加
  • 其他系统并发症

  • 神经系统:术后性幻觉是特殊并发症,可能因亚状态下皮质下核团脱抑制导致,妇科操作尤其易引发
  • 呼吸系统:采用IPPV时宜用循环紧闭回路
  • 体温异常:高热(>40℃)可导致惊厥,需使用变温毯调控
  • 急诊大血管手术风险更高,需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处理,安贞医院联盟的病例分享提供了宝贵经验。术中需密切观察心肌收缩力、肾并发症和血气电解质平衡,CPB停机时需综合评估多个指标。

    术后管理与护理

    心血管手术后的护理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需要专业团队实施系统化管理。

    早期护理要点

  •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15-30分钟记录一次,稳定后延长间隔
  • 呼吸道管理:鼓励咳嗽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
  • 管道护理:重点观察胸腔引流液(颜色、量、性质),异常时及时报告
  • 康复管理

  • 早期活动:病情允许时尽早开始床上活动
  • 饮食过渡:胃肠功能恢复后从流食逐步过渡到普食
  • 肢体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心脏介入术后护理根据入路不同有所差异:股动脉穿刺需绝对卧床6-8小时,沙袋压迫4-6小时;桡动脉穿刺使用专用压迫器,2-4小时后逐步放松。术后需持续监测心电图,观察有无ST-T段改变等异常表现。

    专业发展与思考

    心血管作为专科领域,其发展体现在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创新两方面。

    专科标准操作流程的建立提高了心血管的质量和安全性,如针对不同心脏手术类型的标准化用药方案和监测要求。超声引导技术等创新方法正在改变传统实践,提升操作精准度和安全性。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更精细化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更完善的器官保护策略以及人工智能在监测中的应用。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的围期专家共识等专业指南的制定,体现了该领域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心血管医师需要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和冷静的应急能力,才能在心脏手术这一高风险领域保障患者安全,这需要持续学习和经验积累。

    上一篇:重庆心血管疾病多不多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