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分子病理 心血管病理学

心脑血管 2025-08-06 12:57心脑血管疾病www.xinxueguanw.cn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病理机制

1. 斑块形成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是脂质代谢紊乱导致的斑块形成,包括脂纹期(泡沫细胞聚集)、纤维斑块期(纤维帽形成)和粥样斑块期(胆固醇结晶沉积)。斑块内新生血管破裂可引发出血,而斑块破裂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2. 突破性发现

中国团队2025年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泡沫细胞通过外泌体miR-101-3p抑制大脑小胶质细胞的Nrf2蛋白表达,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认知衰退。激活Nrf2可逆转这一过程,现有药物富马酸二甲酯或可“老药新用”。

二、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1. 心肌缺血与心绞痛

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时,运动或应激可能引发稳定型心绞痛(心内膜下层缺血),表现为胸痛放射至左臂/下颌,休息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则与斑块破裂血栓相关,需紧急处理以防心梗。

2. 高血压与器官损伤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入球小动脉硬化(AS性固缩肾)、脑细动脉炎及风湿性心脏病等,病理表现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Aschoff小体形成等。

三、前沿研究方向

1.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天津大学团队发现巴豆酰化、乳酰化等新型修饰调控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为CABG术后并发症提供新靶点。

2. 主动脉夹层分子机制

国际研究揭示实验模型中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分子通路,有望开发针对性疗法。

四、诊断与治疗展望

《诊断病理学:心血管》第三版整合了分子检测、遗传学及影像学进展,强调个体化诊疗。未来治疗或聚焦代谢干预(如小胶质细胞功能调控)和修饰组学驱动的靶向策略。

上一篇:心血管药可以饮羊奶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