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血管廉价药的市场变化主要受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市场竞争和供应链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是关键原因和现状分析:
1. 集采政策导致价格大幅下降
国家药品带量采购通过“以量换价”模式,使心血管常用药价格断崖式下跌。例如阿托伐他汀钙片从100多元/盒降至0.12元/片,利伐沙班从34.4元/片降至0.67元/片,降幅超过90%。这类药物通过一致性评价确保质量,但低价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利润压缩,影响生产积极性。
2. 供应链与渠道转移
集采药品主要供应公立医院,药店渠道占比下降。部分廉价药因利润低,药店可能减少进货,转而销售未集采的高价替代品。
原料成本上涨或短缺也会影响生产。例如他汀类药物原料依赖进口时,可能因国际供应链波动导致临时性短缺。
3. 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市场博弈
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仿制药通过集采迅速占领市场,但部分原研药企业可能退出或转向院外市场(如药店、私立医院),导致廉价仿制药成为主流选择。
患者对仿制药的信任度仍需提升,部分人误认为“便宜=低质”,实际集采药均通过严格质量审查。
4. 政策保障与未来趋势
国家通过短缺药品清单、动态储备等措施保障供应,例如允许企业自主挂网采购短缺药。
长期来看,集采常态化将促使药企优化成本,更多心血管药纳入集采后,廉价药的可及性有望进一步提高。
若需具体药品购买渠道,建议咨询公立医院或医保定点药店,集采药品通常优先供应这些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