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时期心血管疾病 疫情期间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新冠疫情期间面临特殊挑战,需要特别关注用药管理、症状监测、就医时机和生活方式调整。本指南将系统介绍疫情期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全方位防护策略,帮助您安全度过特殊时期。
疫情期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管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疫情期间需要更加严格的自我管理,以维持病情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医院暴露风险。用药依从性是基础中的基础,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得擅自调整用药方案或停药,即使病情稳定也应持续用药。疫情期间医保政策已进行调整,允许一次性开具3个月的处方药量,患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减少去医院的频次。
血压和心率监测是心血管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建议患者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掌握自身血压波动规律。同时要学会自测脉搏,正常静息心率应在60-100次/分钟之间,若持续低于60次或高于100次则需警惕。对于有条件的心衰患者,还应定期称体重,体重持续上升可能是心衰加重的信号。血氧监测仪对肺心病患者尤为有用,可帮助及时发现缺氧情况。
疫情期间的运动管理需要特别注意平衡。一方面,应减少外出锻炼,特别要避免人群聚集场所的集体活动,戴口罩运动可能导致缺氧,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长期不运动会导致心肺功能减退,建议在室内进行适度运动。老年人可选择室内散步、原地踏步或居家广场舞,年轻人可做下蹲、仰卧起坐、俯卧撑等阻抗运动,但需控制强度,避免过度。
心血管急症的识别与就医指南
疫情期间,心血管患者需特别警惕急症信号,及时就医。胸痛是最需警惕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发作性胸痛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10分钟后仍不缓解,伴有大汗、面色苍白时,可能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立即就医。心衰加重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夜间憋醒、不能平卧、尿量减少、下肢水肿等,也需要及时医疗干预。
血压急剧升高(超过180mmHg)伴明显头晕、头痛甚至晕厥,或心律异常(持续心率>100次/分或50[2][[1][3[95[[[28[<次/分)都属于危险信号3]。脑血管意外征兆如突发肢体活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口眼歪斜等,更需争分夺秒送医]。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医院防护措施完备,急症患者不必因担心感染新冠而延误治疗1]。
新冠感染本身也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若出现持续5天以上的发热,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喘憋明显、精神状态差或血氧饱和度低于%,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需及时就医2]。特别提醒,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期间若出现牙龈反复出血、便中带血,可能是脏器出血征兆,应立即联系医生3]。
心血管疾病与新冠感染的相互影响
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风险增加,机制复杂。新冠病毒可通过三种途径导致心肌损伤:直接侵袭高表达ACE2的心肌细胞;引发过度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风暴;通过其他脏器损伤导致的全身性影响如严重低氧]。数据显示,新冠住院患者中明确或疑似心肌炎的发生率约为每人中有.-.例,重症患者心肌损伤发生率高达%-%7]。
新冠感染对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影响已较明确,但"长新冠"(感染3个月后仍持续或新发症状)对心血管的影响仍是研究热点。约10%-25%的感染者可能出现长期疲劳、呼吸短促等症状,运动不耐受是常见表现。与早期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对心脏的影响程度差异尚不明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冠患者发生心肌炎的风险比常人高16倍,中风风险比流感患者高7.6倍,确诊首周心脏病发作风险是健康人群的3倍。这些风险在原有心脏病患者和老年人群中更易转化为慢性问题。心血管基础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感染奥密克戎后风险并不会额外增加。
疫情期间的营养与心理调节
均衡营养对心血管患者抵御感染至关重要。每日应摄入充足的高蛋白食物(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但需控制脂肪摄入,采用少油烹饪方式。新鲜蔬果摄入量可比平时适当增加,建议每天不少于10种不同食物,避免偏食,注意荤素搭配。每日饮水量最好不少于1500毫升,但心衰患者需根据症状、水肿及体重调节水量。
疫情期间不建议节食减重,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考虑添加商业肠内营养剂,每天额外补充不少于500大卡热量。适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深海鱼油等保健品也有助增强抵抗力。若感染新冠后出现食欲下降或腹泻,应采取少量多餐方式,避免一次大量进食导致呕吐。
心理调适同样重要。长期居家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建议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通过阅读、音乐、线上社交等方式放松心情。可学习简单的冥想或呼吸练习,帮助稳定自主神经功能。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感受,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疫苗接种与长期管理策略
心血管病患者在无禁忌症情况下应尽早完成新冠疫苗接种,这是预防重症的关键措施。接种后需加强观察,监测体温、心率和血压变化,注意有无特殊不适。若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接种后需按压注射部位较长时间以防出血。
疫情期间,远程医疗成为重要补充。非急症问题可先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咨询主治医生,减少线下接触。装过起搏器或支架的患者应与主治医师保持定期沟通,根据病情决定复查时间。目前许多医院提供分时段预约就诊服务,患者可提前预约,减少在院等待时间。
随着"乙类乙管"政策实施,防控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心血管患者更需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未来,随着"数智化医防融合"模式的发展,远程心电监测等技术的普及,将为心血管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记住,控制好基础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就能有效降低疫情带来的额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