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都会传染?专家解读肝炎六大误区
全世界有大约二十亿的人曾接触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近十亿的人携带着乙肝病毒,这一数字在中国尤为突出,近亿中国人携带此病毒。全球每年有近半数的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病例发生在我国。肝炎,这一疾病已不再陌生,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仍然不足,存在诸多误区。为此,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的专家为我们解读了关于肝炎的六大常见误解。
人们常常误以为所有的肝炎都具有传染性。实际上,肝炎分为病毒性和非病毒性两大类。已经确认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和戊型。并非所有的肝炎都有传染性,如药物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则是非病毒性的,不具有传染性。对于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播。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小三阳”比“大三阳”好。实际上,“大三阳”和“小三阳”只是乙肝病程中的两种状态,其轻重程度取决于肝功能等指标的好坏。在抗病毒治疗中,即使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如果病毒载量仍然很高,那么病情依然严重。不能单纯以“大三阳”或“小三阳”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保肝治疗可以治愈肝炎。保肝治疗只是病毒性肝炎的对症治疗,降低转氨酶并不能代表慢性肝炎已经治愈。病毒仍然可能潜伏在肝细胞内,随时引发病情恶化。抗病毒治疗才是最关键的治疗手段,只有长期抑制病毒,才能避免其对肝脏的破坏。
第四个误区是认为乙肝病毒无需抗病毒治疗。由于乙肝病毒的特点,目前的抗病难以将其彻底清除,但长期抑制病毒是关键。只要病毒被抑制,就不会对肝脏造成破坏,患者的病情就能稳定。即使不能完全清除病毒,有效的抑制也是必要的。
最后一个误区是认为乙肝治疗会产生药物依赖。实际上,乙肝抗病毒治疗是长期的,并非依赖药物,而是为了保持已获得的疗效而不停药。如果治疗无效,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不会产生任何戒断症状。这与一些毒品的依赖是完全不同的。
肝炎仍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认识它、预防它和治疗它。正确的认识和治疗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对肝炎的误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肝炎。误解六:慢性乙肝炎携带不需要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因疏忽大意,忽视了对慢性乙肝炎的治疗,甚至到了肝硬化或肝癌的阶段才寻求医疗帮助。这些患者往往是所谓的HBsAg携带者,他们在“忙碌的工作”或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忽略了自身的病情。但当我们回顾这些患者的病史时,会发现一旦他们感到不适,病情往往已经发展到了晚期。这使我们深感遗憾,因为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破坏肝细胞,导致纤维化甚至恶化为肝硬化和肝癌。我们必须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定期进行肝功能和病毒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早治疗。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更是对生命的珍视。治疗慢性乙肝炎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及早发现、积极治疗才是避免悲剧的关键。
误解七:乙肝具有遗传性
慢性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而非遗传性疾病。很多人误以为乙肝会遗传给孩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乙肝携带者而言,他们生育的孩子并不一定都会感染乙肝。当前,我们拥有有效的母婴阻断方案,可以使绝大多数的乙肝携带者生出健康的宝宝。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对于准备生育的乙肝携带者,强烈建议去妇产科及肝病专科咨询就诊,制定并实施母婴阻断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新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我们需要摒弃误解和偏见,正确看待乙肝这一疾病,并努力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