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类常见疾病,其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长期监测和患者积极参与。将系统介绍这两类慢病的管理策略,包括评估诊断、治疗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和长期随访等方面。
心血管系统慢病管理
冠心病管理
冠心病管理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两个层面。一级预防针对尚未发生冠心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可干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则针对已确诊患者,核心措施包括:
药物治疗:阿司匹林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若无禁忌证),结合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等
生活方式干预:推荐地中海饮食,强调水果、蔬菜、全谷物和ω-3脂肪酸摄入,限制盐分(每日5[7[7<克)和饱和脂肪]
运动指导:建议从学生时代开始养成规律运动习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当强度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
危险因素控制:包括、控制体重(BMI24[7[19<)、管理血压(目标值根据个体风险调整)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个体化设定)]
诊断标准方面,冠心病慢病需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等检查确诊,并评估心功能状态和症状严重程度]。
慢性心力衰竭管理
慢性心衰患病率在我国高达近1%,患者总量超过千万,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其主要病因是冠心病和高血压,常合并糖尿病和房颤。管理要点包括:
分类管理:根据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型(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型(HFpEF),但基本治疗原则相似
"新四联"药物治疗:ARNI/ACEI/ARB、SGLT2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预后
日常监测:关注体重变化、下肢水肿程度、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定期复查利钠肽水平和心脏超声
急性加重预防:避免感染、过度劳累、擅自减药等诱因,制定急性加重处理预案
诊断标准需结合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史)、临床症状(呼吸困难、乏力、水肿)、体征(肺部音、肝大)和辅助检查(心脏彩超显示心脏扩大、利钠肽升高)。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若有急性期、亚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或冠脉介入治疗史,也符合慢性心衰鉴定标准。
呼吸系统慢病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管理
COPD日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控制:彻底并避免二手烟,远离粉尘、烟雾等刺激性气体环境,保持室内通风
症状监测:定期评估肺功能(如FEV1)和血气分析,记录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变化
呼吸康复:学习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技术,改善通气效率
运动训练:选择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有氧活动,逐步提升耐力
感染预防: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
心理支持:应对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参与鼓励,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哮喘管理
哮喘强调长期规范治疗和自我管理,关键措施包括:
控制炎症:规律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不可擅自停药,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避免在寒冷季节减药)
诱因规避:识别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宠物毛发),防止剧烈运动诱发
急救准备:随身携带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确保突发喘息时可及时使用
症状日记:记录发作频率、诱因和药物使用情况,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共病管理:约30%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需同时治疗
综合管理策略
药物治疗与监测
慢病药物治疗需特别注意:
依从性管理:简化用药方案,使用分药盒、手机提醒等辅助工具,家属参与监督
相互作用监测:尤其关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与中药/保健品的相互作用
不良反应识别:如ACEI引起的咳嗽、激素导致的口腔念珠菌病等
个体化调整:根据肝肾功能、年龄、合并症等因素调整剂量
呼吸慢病患者需掌握吸入装置正确使用方法,定期清洁设备,避免口腔感染。心血管药物如利尿剂需监测电解质,β受体阻滞剂应注意心率和血压变化。
非药物干预
营养管理:
COPD患者:高蛋白(鱼、豆制品)、高维生素饮食,限制高碳水化合物
心衰患者:限制液体摄入(严重者1500
通用原则:增加膳食纤维(-g/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控制餐量]
运动处方:
推荐每周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
呼吸患者运动前后进行呼吸肌热身,采用间歇训练法]
心衰患者从-分钟低强度开始,逐步延长至分钟/日]
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疾病应对能力
正念冥想减轻压力反应
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可使%慢病患者改善自我管理行为)]
长期随访体系
建立多层次随访体系对慢病管理至关重要:
. 医院层面:
专科门诊定期评估(每-个月)
急性加重后小时内电话随访
远程监测(血压、血糖、SpO等数据上传)
. 社区层面: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健康讲座(每年≥次)
康复训练小组活动
. 患者层面:
自我监测日记(症状、用药、体重等)
紧急联系卡(注明基础疾病和用药)
家属培训(识别急性加重征兆)
疾控部门通过死因监测、危险因素调查等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并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慢病防控工作]。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纳入基层卫生机构考核指标]。
特殊人群管理
老年共病患者
老年患者常同时患有多系统慢性疾病,管理需注意:
治疗优先级:根据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目标制定个体化方案
简化用药:考虑药物负担(如每日片数>5种时评估必要性)
功能保护:兼顾跌倒预防、认知训练等老年综合评估内容
家属参与:协助记忆障碍患者用药管理
终末期患者
对于晚期心衰(NYHA IV级)或极重度COPD(FEV130[5][9][3][8]15304150[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