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材料学心血管介入适应症
心血管介入治疗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突破,以其微创、精准和高效的特点,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将系统介绍心血管介入材料学的发展与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范围,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进展。
心血管介入材料学发展
心血管介入材料学经历了从天然材料到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革命性跨越。19世纪30年代末期,医学界进入天然高分子化学改性阶段,出现了半合成高分子材料。1870年,美国人Hyatt用硝化纤维素和樟脑制得的赛璐珞塑料,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种人造高分子材料。
现代血管介入导管作为血管介入诊疗必需器械,属于医用特殊类导管,其科技含量和技术要求极高。研发制作导管的材料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材料选择是研发的基础。目前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合成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两大类,有时也分为天然、半合成(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三类。
在心脏介入器械方面,国产与进口材料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心血管介入治疗主要适应症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脏介入治疗最常见的适应症。根据2025年新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对于非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70%和左主干狭窄≥50%为显著狭窄的标准,是介入治疗的明确适应证。而对于50%-70%的中度狭窄病变,需要结合负荷试验心肌缺血证据或冠状动脉功能学、腔内影像学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需在发病12小时内紧急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迅速开通闭塞血管,可挽救濒死心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若存在高危因素如持续胸痛、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也需介入干预。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风险,易进展为心肌梗死。心脏介入治疗可稳定斑块,解除血管狭窄。这类患者常表现为静息性胸痛或疼痛频率增加,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后可行支架植入术。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微创手术避免了开胸创伤,特别适合老年及合并症多的患者。传统开胸手术高风险患者更适合介入方式,常见症状包括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介入瓣膜使用生物瓣膜材料,术后需抗凝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范围广泛:
儿童时期未闭合的异常通道会导致肺动脉高压,表现为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介入封堵术创伤小,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国产与进口封堵材料各有特点,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医生建议及经济条件等因素。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包括:
异常起搏点或传导通路导致的心悸、晕厥,通过导管释放射频能量可根治。术后可能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多数可自行恢复。
外周血管与脑血管介入适应症
外周动脉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适合血管介入治疗。这类疾病可能导致肢体缺血、疼痛甚至坏疽。血管介入治疗可以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斑块旋切术恢复血流。外周动脉疾病可能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肢体发凉等症状。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已成为第三大医学技术,能够不开颅排除"颅内"。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患者适合血管介入治疗。这类疾病可能导致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弹簧圈栓塞、支架植入等方式预防或治疗脑血管。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有明确适应证:
1. 年龄18岁以上
2. 大血管闭塞重症患者尽早实施
3. CT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4. 影像学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5. 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介入治疗术后管理
心脏介入术后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具体术后建议包括:
血管介入治疗前需完善相关检查评估适应症,术后需注意穿刺部位护理,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脂高盐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限酒,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随访,监测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