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哭声代表5种心情
在人类与婴儿无声的沟通中,长崎大学医学系的研究团队了一种解读婴儿情感的独特方式。她们将目光聚焦在初生婴儿的哭声上,希望透过这看似简单却饱含情感的表达,解读出婴儿内心的真实状态。
曾经,他们招募了20位新晋母亲作为志愿者,深入她们的日常生活,仔细观察并记录着婴儿的每一次哭声以及当时的具体状况。这些婴儿在生产后不久,其哭声里是否藏着不同的情感密码?他们想知道,婴儿在撒娇、饥饿、困倦等不同情境下,其哭声是否有所不同?经过精细的对比与分析,他们发现了确凿的证据。
研究结果显示,婴儿在表达不同情感时,其哭声具有显著的区别。声音的音高、音量以及变化模式,都在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基于这些特征,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一款能够自动判别婴儿哭泣理由的程序。这款程序的准确率高达66%,是之前盲目判断的准确率的三倍。现在,他们正计划将此程序应用于育儿和临床领域,为父母和医护人员提供一种解读婴儿情感的新工具。
为了更好地理解宝宝通过哭声传达的“心声”,我们可以尝试将宝宝的每一次倾诉内容都进行解读。当宝宝发出较高的哭声,似乎在呼唤“抱抱我吧!”“好无聊啊!”时,他们可能正在向你撒娇。而当他们因为某些原因如没有找到好玩的玩具或尿布湿了而感到不适时,他们会发出更高、更尖锐、刺耳的哭声。此时的哭声就像被火烫到一样,有时也可能因为过于亢奋而夹杂一些低音。
至于饥饿时,宝宝们会发出混有“m”音的哭声,仿佛在呼唤“妈妈,我饿了。”有趣的是,无论在哪个国家,婴儿在饥饿时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而当宝宝困倦或想睡觉时的哭声则稍微低沉一些。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如妈妈不在身边而感到难过时,宝宝的哭声会更加低沉和沉重。
这些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婴儿的情感世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通过这个程序更准确地理解宝宝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更贴心的关爱。(实习编辑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