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三位大司马,除曹仁外另外两位是谁?
曹魏大司马的传奇故事,引人入胜,令人着迷。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带大家走进这个历史人物的丰富世界,一起其中的奥秘。
汉末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而太傅、大司马、大将军则位列其上,掌握重权。其中,大司马和大将军往往掌实权,地位崇高。例如,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的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被任命为大司马,这是他的最高官职,而在蜀汉历史上,只有他一人担任此职。
接下来,我们重点聊聊曹魏的三位大司马。第一位大司马是曹仁。曹仁是曹操的族弟,自曹操起兵之初便跟随左右,勇猛善战,为曹操的统一北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关羽发起的襄樊之战中,曹仁成功防守了樊城和襄阳,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后迁大司马,成为曹魏武将之首。公元223年,曹仁在进攻濡须口时因不听劝告,惨败于吴将,最终郁郁而终。
第二位大司马是曹休。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年少成名,多次击破吴军,诱降吴将,成为曹魏东线的守护神。魏文帝曹丕驾崩后,曹休成为辅政大臣之一,位高权重。在太和二年(228年)的一次战役中,曹休因立功心切,孤军深入,结果遭到东吴的埋伏,虽未丧命,但心中的惭恨使他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
最后一位大司马是曹真。曹真是曹魏宗室将领中的佼佼者,力大勇猛,曾参与汉中之战。在曹仁、曹休相继去世后,他成为曹魏的重要将领。关于曹真的具体事迹和成就,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
这三位大司马都是曹魏时期的杰出将领,他们为曹魏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命运多舛,他们都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波折。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豪杰也有失败和挫折,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更多关于曹魏大司马的精彩故事,我们下次再见!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记得关注迷奇闻网,一起历史的奥秘!曹丕继承大统后,拜将封侯,曹丕任命他为镇西将军,掌管雍凉二州,肩负着守护曹魏西北边疆的重任,因功进封东乡侯。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驾崩。遗诏指定辅政大臣,曹真与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受命辅佐少主。魏明帝曹登基后,曹真进封邵陵侯,职位升迁为大将军,地位仅次于大司马曹休。在曹的统治时期,曹魏的军事大权主要由曹真和曹休这两位宗室武将掌握。对于司马懿来说,虽然他的资历深厚,却未能染指曹魏的兵权。
曹休和曹真的相继离世,打破了这一格局,也为司马懿日后的篡权埋下了伏笔。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大将军曹真奉命入朝,接替曹休,荣升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必急行。身为大司马的曹真,自然成为曹魏百官之首。在曹丕即位后,丞相一职事实上已被废除,因此大司马不仅掌握兵权,还参与朝廷事务的决策。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曹真病逝,获谥元侯,其长子曹爽继承爵位。大司马曹真去世后,曹魏无人能敌司马懿,他得以在将士中建立威望,培养自己的势力。此后,曹魏再无大司马担任者,如司马懿等人,均未获此殊荣。
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这段历史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厚重的情感。镇西将军到大司马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曹魏政权的权力更迭和人事变迁,也揭示了英雄人物的命运起伏。让我们不禁思考,历史的进程是否总是充满了未知与变数?而英雄们的命运又如何在其中演绎着他们的角色?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入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