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梁:晚清江南大营第一名将,单挑杀死石达开堂
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一些英勇的人物,他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晚清时期的一位英雄张国梁。
这位被誉为一代名将的张国梁,生于1823年,原名张嘉祥,广东肇庆高要人。他出身天地会,后加入清军,成为天地会首领,被人们赞誉为“张嘉祥”,“梁山好汉复生”。早年他落草为寇,但他不仅劫掠恶徒,还护航商旅,将所得钱财用于帮助穷人。他的英勇行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张国梁加入清军队伍,与太平军展开激战。他率领的3000“捷勇”部队战斗力强大,是除名将江忠源“楚勇”外,唯一有机会在野战中击败太平军的劲旅。由于清军的腐朽和嫉妒,张国梁经常遭受不公待遇。
尽管如此,向荣将军却对张国梁极为赏识,他极力支持张国梁,并用自己的官帽为之担保。这让张国梁深感温暖,他更加卖力地战斗,同时也学会了官场上的明哲保身。此后,他不再冒险出战,而是专门对付太平军的老弱后队,屡屡抄掠数千老弱病残,立下无数战功。
从广西到江苏,张国梁一路尾随太平军,收复被太平军攻占的城市,频频传来捷报。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张国梁与向荣率部在城东孝陵卫扎下大营,成功阻止了太平军的东进。
在一次攻击太平军营垒的战斗中,张国梁身先士卒,率领3000“捷勇”冲入敌阵,摧毁营盘十余座,斩杀千余太平军。虽然他被炮火击中,但仍然死战不退。这场战斗后,咸丰皇帝将他视为“江南长城”,升任其为总兵。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国梁率领的军队因兵力不足,仅能固守浦口、江浦两地。而其他路清军则形同虚设,毫无战斗力。燕王秦日纲与陈玉成趁此良机,从瓜州顺利渡江南下,直逼“江南大营”。张国梁无奈,只得回师迎战,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战事呈胶着状态。
翼王石达开从江西带领四万精兵赶来增援,迅速占领溧水。张国梁不得不放弃与秦日纲、陈玉成的战斗,转而应对这位老对手石达开。在他尚未抵达溧水之际,清军却偷袭“江南大营”成功。张国梁保护着主帅向荣撤离至镇江,但向荣愤怒至极,最终选择上吊自杀。
金坛一战,张国梁与秦日纲展开激烈对决,双方势均力敌,形成僵持局面,使得“江南大营”得以逃过一劫。
战后,权臣肃顺对咸丰皇帝建议提拔张国梁为“江南大营”统帅。咸丰皇帝原本同意这一提议,并准备下达旨意。朝廷中的文官集团提出异议,认为张国梁出身不正,难以担此重任。最终,咸丰皇帝只能另派人选,让满洲人和春主持“江南大营”防务,而张国梁则降为提督,位居第二。
和春与张国梁之间素来矛盾重重,两人在向荣麾下时便常有摩擦。张国梁心生不满,选择离开前往镇江开拓新地盘。1860年,李秀成偷袭杭州时,和春轻率地派兵增援,导致“江南大营”兵力空虚,最终被太平军摧毁。
闻听张国梁战死的消息后,咸丰皇帝悲痛欲绝。当得知李秀成对其厚葬时,咸丰也只能接受这一事实。两个月后,咸丰追赠张国梁为三等轻车都尉、一等男爵,并追谥为忠武这一武官的最高荣誉。还命令高要县为其建立专祠进行祭祀。
在镇江宝塔之下,李秀成安葬了张国梁的遗体。他在《自述书》中表达了对于国梁的敬佩之情:“两国交战之时各自效忠。虽然生前我们是敌对方的人,但在死后的世界难道还要做仇敌吗?我以礼葬了他于宝塔之下。”这样的行为展现出了大将之风范与人文关怀精神。而张国梁擅长水战的他在水中陨落也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变幻莫测莫测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