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称不能躺平也不能被卷没了
一、理性看待“内卷”:竞争是常态,但需适度引导与调整
在当下社会,内卷现象已然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杨金龙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从本质上来看,内卷其实是一种竞争形式。社会进步往往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适度的竞争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主动性,还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在职场技能提升、教育资源优化等场景中,适度的“卷一卷”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过度内卷却可能导致身心压力过大,甚至让人陷入一种为了卷而卷的无效消耗中。对此,社会需要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如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帮助年轻人找到自身的定位,避免被卷得身心疲惫。
二、反对消极“躺平”:主动应对压力而非选择逃避
近年来,“躺平”一词逐渐流行,但杨金龙认为,这种现象大多源于暂时性的环境压力,如家庭经济支持充足等。随着生活责任的不断增加,如赡养父母、组建家庭等,被动躺平显然难以持续。真正的躺平并非放弃,而是部分年轻人通过短暂调整来积蓄能量。但长期逃避竞争可能会让人错失发展机遇,需要警惕其演变为群体性社会问题。
社会应通过教育和制度保障来引导年轻人回归积极状态,鼓励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三 结、寻求动态平衡的路径:个人、社会与心态的调整
在应对内卷与躺平之间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个人需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和节奏,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跟随外界节奏。例如,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竞争力,或在职业选择中平衡兴趣与现实需求。
社会也需要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竞争环境与保障体系,减少低效内卷,如学历歧视、无效加班等。完善住房、教育等民生保障,降低年轻人的生存焦虑,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能力的提升。
心态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杨金龙强调,应该接纳竞争与放松的周期性,“该竞争时竞争,该放松时放松”,将压力转化为阶段性的动力,而不是持续处于紧绷状态。例如,可以通过运动、社交等方式来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内卷现象,承认竞争对社会进步的驱动作用,同时也要防止其异化为消耗性内卷。对于个体而言,既要包容阶段性的调整,也要通过制度与教育引导长期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与放松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