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探索精神分裂症:深入了解其内在症状与外在表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深层次的、多维度的精神疾病,它在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引发障碍,导致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每个人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但有一些核心症状,如同指纹般独特,帮助我们识别这一疾病。
我们聚焦于思维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过程常常出现断裂和混乱。他们可能在清晰意识下,表现出思维联想的散漫或分裂,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这种思维障碍可能导致患者言语或书写时出现奇怪的语句,这些语句在文法上可能没有问题,但彼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如同漂浮的岛屿。严重时,患者的思维可能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出现破裂性思维。
除了思维障碍,情感障碍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患者可能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亲情、友情和生活的兴趣逐渐减少。他们的情感反应可能变得迟钝或平淡,甚至对那些令人悲痛的事件也如此。患者的情感反应可能会与他们的思维内容和外界刺激不匹配,表现出情感倒错的现象。
患者的意志行为也会出现障碍。他们可能会变得懒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退缩。在学习、工作和社交方面,他们可能失去原有的要求和动力。严重时,他们可能会长时间卧床或呆坐,无所事事。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现意向倒错,做出一些不符合常情的举动,如吃不能吃的食物,或对事物产生矛盾的意向。
这些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使患者的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变得孤僻离群。由于患者常常不暴露自己的病态想法,他们沉醉在自己的病态体验中,使他人难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向性表现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除了以上症状,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也是常见的表现。半数以上的患者可能出现幻觉,这些幻觉内容往往荒谬且脱离现实。最常见的幻觉是言语性幻听,患者可能会听见邻居、亲人、同事或陌生人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是不愉快的。这些声音可能使患者的情绪更加不稳定,进一步加剧其精神症状。
在1982年,我们对我国城乡社区的18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频率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精神症状以症状出现的例次进行排列(如表4所示)。
我们发现,情感淡漠、伴随幻觉的被害嫉妒妄想、思维内容贫乏、情感倒错、评论性幻听和怪异不系统妄想等症状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是较为常见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大多出现在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中,约占80%,其中病程10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占25%。
除了精神症状,我们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和神经系统变化进行了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通常不稳定,不具有特征性。血液和脑脊液一般正常。对于紧张性木僵状态的患者,躯体变化较为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可能出现。感觉方面,痛感减低,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自主神经方面可见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血管运动方面可能出现四肢发绀、皮肤发凉、局部水肿等。
我们通过气脑造影图、CT、MRI等技术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脑室扩大、额叶变小等脑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与使用的神经阻滞剂和病程没有明显关联。脑电图在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没有特征性变化,属于正常范围。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研究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这些变化可能与患者的注意缺陷有关。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和临床类型,起病形式不一,可呈慢性、亚急性或急性。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一般与起病类型有关。缓慢起病的患者占比较大,此时病程进展缓慢,一般很难确切估计起病的时间。患者的精神活动逐渐变得迟钝,对人冷淡,并有其他异常表现。部分患者的早期症状类似于神经官能症,如工作缺乏热情,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等。亚急性起病的患者从可疑症状出现到明显的精神异常约经过2周到3个月。在明显精神刺激下起病的患者,或在躯体感染、中毒或分娩等因素影响下起病的患者,起病较急,可出现意识障碍。
Hafner的统计研究和观察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症状出现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但非特异性前驱症状在精神病性症状出现之前已有数年之久。其中最早出现的往往是情感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这些早期症状对于疾病的预测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仍需更多的努力来探索该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临床分型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精神分裂症这类复杂疾病。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临床分型对于治疗反应和预后的估计具有指导性作用。当前,除了传统的四型分类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型方式。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形式、临床特点、病程经过和结局上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单纯型的精神分裂症,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等症状,逐渐发展出人格衰退;而青春型的精神分裂症则多起病于青春期,主要表现为言语增多、内容荒诞、思维零乱等症状。还有紧张型和偏执型等,各自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青春型和紧张型的精神分裂症相对减少,而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逐渐增多。这可能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方法的改进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等因素有关。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以妄想为主要症状,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可能难以发现。但在彻底治疗后,可获得满意的缓解。
深入了解这些分型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也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理解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精神分裂症的各型特点,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我们也应关注到,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精神分裂症的分类和认识还将不断完善和深化。
精神分裂症,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症状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对于这一疾病的深入理解和分型,是我们探究其本质的关键。文章引领我们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详细解读了其未分化型、后抑郁型、残留型等不同的类型及其特点。
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症状复杂、难以归类的疾病形态。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病症状,如妄想、幻觉和破裂性思维等,但无法明确归入某一特定类型。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症状往往涉及多个类型,使得判断主要临床相变得困难重重。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是患者在疾病症状得到部分或全部控制后,出现的抑郁状态。这种抑郁可能是疾病的症状之一,也可能是患者心理反应的结果,甚至可能是神经阻滞剂引发的副作用。虽然抑郁程度可能并未达到重度抑郁的标准,但其存在的自杀风险不容忽视。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则是当早期阳性症状基本消失,病程转变为慢性,以阴性症状为主时的一种形态。这些阴性症状可能包括情感平淡、思维贫乏等。
文章还介绍了英国学者T.Crow提出的Ⅰ型和Ⅱ型综合征概念。基于一系列临床研究工作,Crow提出精神分裂症除了神经生化成分外,还存在一个与脑结构变化有关的成分。这一观点推动了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病理变化的深入理解。
文章还探讨了妄想痴呆这一特殊类型。克雷丕林将其分为系统性妄想痴呆、夸大性妄想痴呆、幻想性妄想痴呆和虚构性妄想痴呆四种。关于其归属问题,学术界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妄想痴呆应作为一综合征而非独立疾病单元来看待。
文章以一个艺术家的病例为例,生动描绘了系统性妄想痴呆的发病过程和归转。这位艺术家的故事让人深刻理解了精神分裂症对个体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深远影响。通过她的经历,我们看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挣扎与希望,也感受到了研究人员和医生对于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的迫切需求。同时提醒我们重视这一疾病对患者生活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研究者们对这一疾病的探索和研究热情。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仍在进行中,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希望未来能为这些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光明。病人最初出现钟情妄想和被害体验,认为某医生对自己深情厚意,同时怀疑身边的人都知道她是革命家属而遭到跟踪。这些妄想随着时间慢慢发展,虽然长达十余年来未曾与该医生见面,但病人仍然坚信对方通过心理学家测试她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被害体验与钟情体验交织在一起,认为这些心理学家是受坏人利用来迫害她。病人因此多次写信投诉,并强烈要求调查破案。
从1951年到1965年间,病人的症状多次加重并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她主动与周围人接触,待人接物得体,言谈中肯。她详细描述了长达十五年的病态体验,将这些体验编织成一个结构严密的系统妄想。在叙述过程中,病人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言谈风趣,情感生动细腻。每次发病时,她的妄想内容都相同,认为有心理学家在测试她的思想感情。她甚至学会了一套应对这些心理测试的“心理战术”。但随着病情的复发,妄想逻辑逐渐荒谬。到第三次入院时,她出现了被控制感和物理影响妄想,并伴有幻触,认为有人用仪器操纵她。
关于妄想痴呆症,Mayer-Gross在1977年提出了一些关于病因学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类型的疾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需要重新考虑,并且这类病人的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的遗传者较少,外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包括晚发性精神分裂症和慢性早发性精神分裂症两种类型。老龄化过程可能影响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学和社会功能。例如,感觉功能的损害如听觉和视觉的损害可能加剧已有的精神分裂症症状。
近期有研究发现,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相较于一般老年人群,更常出现认知损害。目前尚难以确定这种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固有组成部分,还是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是与精神分裂症无关的痴呆过程。
大多数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与痴呆症候群有所区别。通过对10例伴有确定认知缺陷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尸检,并与同年龄段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对比,发现前者并不具备老年性痴呆的典型神经病理表现(Alan Lipton,1995)。
在诊断方面,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建立在临床观察和描述性精神病理学的基础上。由于遗传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实验室检查尚未发现特异性变化,因此诊断过程需结合多方面的信息。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精神病,其分类和诊断标准与对本病的概念紧密相关。目前,国外具有一定影响的诊断标准主要关注病程和预后、对治疗的反应、遗传学资料以及生物学调查等方面。
例如,克雷丕林强调病程和预后对疾病分类的重要性,他确定的早发性痴呆特征强调内在病因和可能的精神残疾。而E.Bleuler在描述精神分裂症症状时,提出了基本症状,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情感淡漠、矛盾意向和内向性,被称为“4A”,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为了提高诊断标准的可靠性,不少学者对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进行了深入研究。K.Schneider提出首级症状,如思想化声、争论性幻听等,这些体验来自患者的主诉,具有容易确定、临床使用可靠性高的优点。症状聚类的诊断方向也受到了关注,如Carpenter等通过PSE检查方法找出了精神分裂症的多见症状。
当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诊断标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第9次和第10次修订版(ICD-9、ICD-1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及最新的第4版(DSM-Ⅳ)。ICD-9和ICD-10的诊断标准与Bleuler的传统概念相符,重视特征性症状如被控制感、评议性幻听等。而DSM-Ⅲ则以Feighner诊断标准为基础,有更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对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诊断过程中,应结合多种信息,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预后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以确保准确诊断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DSM-IV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取消了起病年龄的标准,症状学标准也更为简洁,归纳为五个主要症状:妄想、幻觉、言语紊乱、行为紊乱和阴性症状。
在我国,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制定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我们接受了布鲁勒的基本症状概念以及附加症状中的某些病态体验内容,如精神自动症和原发性妄想,还包括了Schneider的首级症状内容。我们也参考了克雷丕林的疾病分类学概念,在传统的诊断标准中反映出了疾病不断发展的趋势,以及以人格特殊变化为特点的转归。
由于诊断标准的掌握程度不一,以及研究工作的需要,我国第一版精神分裂症操作性诊断标准是在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手册中发布的(许又新,1983)。症状标准的内容与DSM-III非常相似。
1984年10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在学术讨论会议上对症状标准进行了更严格的讨论,要求至少有2个典型的特征性症状或3个不典型的特征性症状。症状内容与ICD-9相接近。
在1989年4月,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制订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Ⅱ)中,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诊断标准在严重程度标准上略有改动,其他与1984年的标准保持一致。
1993年7月,我国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分会在参考国际分类第十版(ICD-10)和美国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草案后,结合国内各地的修订意见,在大连召开CCMD-2修订会议,形成了CCMD-2-R。并于1994年5月在泉州的会议上通过。除严重程度标准的文字改动和症状学标准中的两项内容外,其他与CCMD-Ⅱ保持一致。
对于这三种不同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我们可以从表8中进行详细的比较。总体来说,随着医学界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调整,以更准确地识别和诊断这一复杂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