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被称为大魏忠臣-他都做了哪
谈及昔日之事,当提及病重托孤之际,本应是一件令人感慨的事情。昔日对手已然离世多年,对于孙权而言,无疑消除了曹魏对其的威胁。曹丕驾崩,其子继位,彼时三国之中,论君主之才,孙权无疑超越曹魏的曹与蜀汉的刘禅。
孙权,十九岁便接掌江东大权,少年英豪,承继基业成为一方诸侯。内平动乱,外定山越,他稳定了江南局势,为父报仇三战江夏。他的英勇事迹包括斩杀黄祖、击退曹操,甚至令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破灭。他拓展疆土,力挫刘备,稳固江东政权。被誉为千古英雄,国士无双。
孙权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东吴的领袖,他在建立国家的过程中经历过诸多屈辱。陈寿评价他“有之奇”。在曹丕称帝后,孙权曾请求成为魏的藩属,避免与蜀汉和曹魏开战。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等职位。但孙权的臣服于魏国,自然有其政治意图。
孙权为何被称为“大魏忠臣”呢?这与其多次攻打合肥的经历有关。孙权一直对合肥念念不忘,赤壁之战后希望能借此余威将战线推广到合肥之北。合肥之战却成为他的噩梦。尽管他带领全阵容及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却被张辽以八百将士硬击,斩杀其猛将陈武,吓得孙权丢掉主帅麾旗,狼狈逃跑到山冢。此后,孙权在两次攻打合肥时均遭失利,也有了“孙十万”的称号。而张辽的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
曹丕死后,孙权打算趁曹魏政权交替不稳的时候攻打曹魏。他把目光转向曹手里的荆州。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三家瓜分。孙权在湘水和议与偷袭后获取刘备手上的荆州后,开始着手攻打曹魏手上的荆州。他亲自带领数万军队来到江夏,遇到大雨,人民分散在田野间。文聘得知孙权到来,选择隐潜默守的策略,令孙权生疑而退。这段记载展示了文聘的将略智慧。面对孙吴大军,文聘同样以寡敌众,采用疑兵之计,松懈敌军战意。
孙权的才能非凡,无论是保卫江东还是拓展疆土,他都表现出色。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恰如其分。在历史的长河中,辛弃疾评价“千古江山”,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当我们提及孙权,这位曾经的东吴君主,故事却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态势。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孙权与曹魏的较量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孙权似乎总是在短时间内便轻易地被曹魏名将所打败。
这些胜利使得魏国名将如云,他们的名字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张辽,被人戏称为张八百,他的威名在战场上如雷贯耳;刘馥,被人称为刘亡灵,他在与孙权的较量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文聘,人称文睡觉,他的防守能力使得孙权无功而返。这些将领的威名如同山一般坚固,流传至今。
对于孙权来说,这些失败似乎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的阴影。因为他的多次败绩,使得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笑柄。有人戏称他为“大魏忠臣孙十万”,这无疑是对他的一种讽刺。在这些失败的背后,或许有人会对他的英雄地位产生质疑,认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被高估了。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孙权的几次失败就否定他的成就和地位。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能够成为东吴的君主,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他的智慧和勇气,使得东吴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使得东吴能够在乱世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当我们评价孙权时,应该全面看待他的成就和失误。虽然他在与曹魏的作战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作为一位伟大的君主和英雄的地位。我们应该记住他在历史上的贡献,而不是仅仅关注他的失败。毕竟,每一位英雄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孙权的故事,正是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