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药进医院的秘密
药品价格虚高现象:从源头到治理的建议
近日,媒体曝光的高价药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支出厂价不足0.6元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在医院竟卖到11元,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药品价格虚高,其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利益链条。
新疆自治区人大代表宣国军指出,药品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药企、医院、药品中间销售商之间的“公关费”问题。医务人员被公关,成为了这个灰色利益链条的一环。追溯近十年来药品价格机制改革,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有许多改革措施,但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代表们经过深入调研发现,某些基本药物的指导价格竟然是市场零售价格的三四倍,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为何一些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如此“高高在上”?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还是被人蒙骗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有人拿了某些药企、药品中间商的“公关费”后,人为地将药品价格提上去,直接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一些医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医德严重滑坡,成了医药代表主攻的重点对象。
新药进入医院需要交纳“进院费”、“处方费”、“统方费”等费用。经过几个环节的周转,再加上医院医疗经费保障机制问题,使得药品价格暴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已经成了医药行业的“公开的秘密”。
医药代表为了送出“公关费”,也是煞费苦心。他们通过礼品、礼金、博览会、学术会等手段变相发放“公关费”,增加了有关部门调查的难度。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由个别“提成”转为“利益同盟”,企图转移检查部门视线。
如何根治医疗领域“公关费”问题?宣国军等新疆人大代表建议,应布网防疏、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各级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坚持教育、惩处并重,建立治理医疗机构“公关费”问题的长效监控体系。对容易出现回扣现象的环节,司法机关应对收受药品回扣人员从重处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从源头上杜绝“公关费”问题。
还需要加强药品价格监管,建立公开透明的药品价格机制,打破药品价格垄断,降低药品成本。加强社会监督,让人民群众参与到药品价格监管中来,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
治理药品价格顽疾需要下猛药,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监管、教育、惩处等多方面的措施,构建内外监控体系,为廉洁行医提供保障。宣国军谈到了如何更深入地完善药品监督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特别是在药品价格问题方面。他认为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的医疗体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部门,更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构建一个诚信的医疗环境。同时他也强调社会各界的参与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他认为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和消费者在内都应该加入到这个监督过程中来,共同为降低药品价格而努力。治理药品领域的“公关费”等顽疾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法律制裁措施。他建议税务和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财务审查力度,尤其是关于药品支出费用的去向问题。一旦发现存在超过法定收受贿赂起刑额以上的行为,应立即上报检察机关依法查处。检察机关也应主动出击,深入药品生产企业和经销公司及医疗机构进行法制宣传,并积极收集线索,打击药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物价部门也应该依据价格法规定,对药品进行成本估算并公开药品成本价值,确保人民群众对药品成本的知情权,并设定最高限价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共同打造一个诚信、透明、公正的药品市场,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