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电动自行车和电池产品抽查不合格率为21%(链接)
本报北京电讯(记者欧阳洁报道)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关于2022年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产品质量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这次检验范围覆盖了全国262家企业的295批次产品,但令人遗憾的是,有62批次产品未能通过检验,整体不合格率高达21%。
深入分析抽查结果,我们发现电动自行车的抽查不合格率为20.5%,这一数据在过去三年里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分别为15.1%、24.9%和现在的20.5%。本次检验重点涵盖了车速限值、制动性能等10个项目,其中除了制动性能外,其他项目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合格情况。
技术机构对不合格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主要是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不严格,出厂检验不到位,存在车速超标、无提示音、零部件错装等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生产企业使用的零部件质量不稳定,同一批次产品存在明显的质量差异。尤其是一些位于天津市、江苏省和广东省的产业集群,其抽查不合格率分别高达24.1%、10.7%和28.6%,这一现象尤其需要引起行业内的关注。
电动自行车电池的抽查不合格率也达到了22.0%。电动车电池作为电动自行车的动力来源,绝大多数为铅酸蓄电池或锂离子电池。本次重点检验了大电流放电、能量密度等19个项目。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实际容量达不到标称额定容量,以及生产工艺和关键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特别是一些位于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的电池生产企业,其抽查不合格率分别高达9.1%、9.1%和惊人的73.3%,这不仅仅影响了产品的性能,更可能对消费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针对以上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明确表示将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抽查结果处理,依法查封、扣押不合格产品,并责令不合格产品销售企业停止销售同一产品。对于不合格的产品生产企业,将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同一产品,并明确整改要求,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及时组织复查。市场监管总局还要求各地开展质量专项治理和跟踪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帮扶。
这一报道刊登在《》上,提醒着广大消费者在选择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产品时,要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也呼吁相关生产企业要更加重视产品质量控制,确保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