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的登高(登高杜甫诗词赏析)
从古至今,杜甫的《登高》一直是众多诗词中的翘楚,备受历代诗评家的称赞。在众多人心中,这首诗被誉为佳作之首,甚至在《黄鹤楼》这样广为人知的经典之作面前也不遑多让。
此诗,如同书法中的《杜诗镜铨》,是无数后人学习的典范。那么,为何杜甫的《登高》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让我们一同解读这首诗的深意。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理二年(767),时局动荡,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生活中贫病交加。他独自登上夔州白蒂城外的高台,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风急猿哀,鸟飞白沙,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奔腾翻滚,这些生动的景象描绘出秋天的凄凉和生命的凋零。
诗歌中,“落木”而非“落叶”的使用,强调了秋天的感觉。古代诗人如屈原、瞿欣等,都抓住了“木”字带来的独特意象感,写起了秋叶。在杜甫的笔下,“落木”展现了秋天的凄美和生命的流逝。
除此之外,《登高》备受推崇还有两大原因。其一,在于其严谨的格律。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半古诗半格律诗,而杜甫的《登高》则是一首非常严格的七律诗。评论家最欣赏的便是这首诗的对仗技巧,其八句皆对的精湛技艺让人折服。
其二,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深沉而真挚。杜甫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的生活困境和国家忧患,情感真挚动人。生活与国家的困难,使得他的头发变白,落魄到不得不戒酒的地步。这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慨,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价值。
杜甫的《登高》以其生动的景象、深沉的情感和严谨的格律,成为了备受推崇的佳作。它不仅是诗歌中的典范,更是杜甫对生命和国家的深深感慨的展现。每一次品读,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敬畏。当我们格律诗的魅力时,往往会被其中间两节的对仗所吸引,首节的对仗同样蕴含着深刻的艺术智慧。
以03010的第一副对联为例,“风冲天高,朱庆到沙白,对联‘猿啸’和‘鸟飞’是对仗。”尽管“丧”和“来”的音调相似,都入了韵,但整个句式在工整中流露出多变,充分展现了杜甫对格律的高超掌握。
散文对联与颈联通常采用标准对仗,颈联的词性对仗稍微宽松,这在格律诗中是被允许的。杜甫在《登高》的首联中,却让我们看不出任何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其意浑然天成。
有人说这首诗不太押韵,这其实是语音变化的问题。诗中的“哀”、“回”、“来”、“台”、“杯”,均属平声灰韵,所以《登高》的押韵也是非常标准的。
杜甫的《登高》不仅讲究格律,更在气象、情感和意境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诗的开头便展现出高浑博大的气象,意境苍茫萧索。接着,诗人的视线从高空转向江水沙洲,描绘出一幅极富层次的秋景图。在此基础上,杜甫通过沉郁悲凉的对句,展示出无边的落木和滚滚的长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则写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反衬前面的景色,点出诗的主题。宋人罗大经对这句诗的分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杜甫的深沉悲凉。
整首诗由强烈变弱,如同一首动人的乐曲,在震撼人心后慢慢消隐。这就是杜甫独特的结法。他在高浑博大的气象中,抒发沉郁悲凉的情感,使诗气浑灏流转,形成悲慨的艺术境界。
明代诗评大咖胡应麟评价此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确实,《登高》不仅是杜诗中的杰作,更是古今七律中的翘楚。
想要更深入了解登高杜甫的诗词赏析,请关注章,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