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升级:常相伴炎症性肠病患者关爱中心在全国10省市落地
近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并得到武田中国支持的“常相伴炎症性肠病(IBD)线下患者关爱中心”(简称“线下关爱中心”)在全国十个省市的13家医院正式挂牌成立。这一中心主要针对IBD患者的临床诊疗需求,努力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标准化的输注治疗环境,以缓解医院床位压力,改善IBD患者的就医体验。
IBD,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因其不可治愈、终身复发以及可致残等特点,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和精神负担。预计至2025年,中国的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人。随着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临床治疗需求也在逐年增长,这使得医院的治疗床位和服务问题愈发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线下关爱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得到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平台物料支持,旨在创建舒适、安全、标准化的治疗场所,为IBD患者提供科学、严谨的输注治疗。在这里,患者可以接受专业而周到的治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全面提升治疗依从性。中心还提供更多的输注时间和地点选择,优化预约机制以缩短就诊等待时间,并建立志愿者工作站,为IBD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胃肠内科主任徐红教授表示,这一关爱中心的成立有助于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借鉴国外关爱中心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本院胃肠内科的治疗优势,提升医院在IBD相关学科方面的科研和临床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服务。
本次线下关爱中心的成立是“常相伴全病程线上关爱中心”IBD患者公益关爱项目的重要线下延伸。线上关爱中心自2020年11月启动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患者、、医疗服务提供方、社会公益组织等多方参与和共同管理的诊疗生态。通过打造“互联网+全病程管理体系”的新模式,该中心紧扣IBD患者的治疗旅程痛点,覆盖多个环节。如今,关爱中心的正式落地使优质的线下服务与线上数字化应用相结合,为IBD患者带来全方位的关爱升级,也为中国的IBD诊疗生态注入更多活力。
IBD的全球负担:从2015到2025
Kaplan GG在一篇名为《自然评论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的文章中,概述了炎症性肠病(IBD)的全球负担,并将其时间跨度设定在从2015年到2025年。这篇文章为我们揭示了IBD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广泛关注。
Alatab S, Sepanlou SG, Ikuta K等人,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炎症性肠病负担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们的研究数据来自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7年,覆盖了从1990年到2017年的时间跨度。他们的研究在《Lancet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上发表,为我们揭示了IBD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和重要性。
IBD不仅仅是一种健康问题,它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对社会造成的负担也在不断增加。这种负担不仅体现在患者个人的身体健康上,还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功能上。理解和应对IBD的全球负担是至关重要的。
这篇文章提供了关于IBD的全球视角,强调了全球范围内对这一问题的共同关注。通过深入了解IBD的全球分布、影响和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从而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这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价值。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深化我们对IBD的理解,带领我们走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好的生活质量。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让我们开始关注并理解这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