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姚洋建议发放1万亿消费券
姚洋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院长,近期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一项大胆的政策建议:发放总额达1万亿元的消费券。其建议背后的核心理念和实施逻辑,值得我们深入。
一、建议的背景与理论根基
姚洋教授的主张并非凭空而起。他首先引用了规模效应理论,认为目前各省发放的消费券规模,如上海11亿元和福建2亿元,对于拥有5万亿经济总量的省份来说,仅占其GDP的0.06%,这一比例远远未能达到足以产生刺激效应的1%阈值。他进一步阐述了经济刺激的逻辑,主张通过类似于“注水式”的直接刺激方式,打破“收入-消费”的僵局,类似于投资拉动需要配套的资金注入。他还引用了历史数据,指出2022年居民消费同比减少2万亿,强调需要强有力的刺激手段来扭转这一趋势。
二、具体的实施蓝图
姚洋教授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他建议按照各省GDP的1%比例来发放消费券,如果一个省份的经济总量为5万亿,那么应该发放500亿的消费券。在全国范围来看,基于114万亿的GDP规模,全国应发放1.14万亿的消费券。他还批评了现有的满减券模式,如满300减100,认为这种模式的门槛过高,不利于消费券的普及和使用。
三、预期的成效与争议
姚洋教授的建议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据乘数效应测算,1万亿的消费券有可能撬动约4万亿的社会零售额,对于修复疫情后的消费市场有着重要作用。这一建议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有人担心这可能引发通胀压力,特别是在食品价格方面。资金来源的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的问题核心是消费信心而非支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6月,央行进行了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虽然这是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但其规模与姚洋教授的建议形成了呼应。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也在2024年提出了类似规模的消费券建议,可见这一议题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姚洋教授的建议是一个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政策方案,旨在通过发放大规模的消费券来刺激消费市场的复苏。其理论基础、实施方案以及预期的成效和争议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