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书袋

心脑血管 2025-05-11 03:04心脑血管疾病www.xinxueguanw.cn

词语解释

掉书袋(掉袋)这个词源于宋朝,来源于一个故事:宋代的马令在《南唐书彭利用传》中描述了一个人名叫彭利用的人,他特别喜欢引用书籍和历史来与人交谈,甚至在和家人、孩子、奴隶说话时,也一定要引用书籍中的句子,以此来代替日常闲聊。这种习惯被人们称为“掉书袋”。后来,“掉书袋”一词被用来形容那些喜欢引经据典、卖弄学问渊博的人。

在宋朝的文学世界中,“掉书袋”一词逐渐流行开来。比如刘克庄在《跋刘叔安<感秋八词>》中提到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虽高妙绝伦,但有时也会过于掉书袋,这成了他们的一种癖好。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掉书袋”既可以是展示自己知识渊博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过度使用,就可能显得作者过于刻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其实,真正的学问不在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在于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夏衍在他的文章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搞文艺文化工作的人应该多读一些书,但如果只是不分场合地掉书袋子,反而会显得作者很浅薄。同样地,“掉书袋”也被称为“掉书语”、“掉书囊”,这些不同的称呼都在强调同一个概念:喜欢引用书籍中的语句来展示自己的学问。

洪迈在他的《夷坚三志南城毛道人》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我的身份和地位低微,怎么能和读书人一起掉书语呢?”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于身份和学问的一种认知:真正的学问不只是表面的引用和炫耀,而是需要真正理解和实践书中的道理。同样地,清代的钱谦益在他的诗中也使用了类似的表述:“老去的我只会思考现实的力量,贫穷的我只能放下书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认知和对知识的追求之间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要追求知识,也要注重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的学识和能力。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