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传诗:给病人看病来不得半点马虎

心脑血管 2025-05-19 12:02心脑血管疾病www.xinxueguanw.cn

杜传诗教授,一位致力于口腔修复工作的专家,对口腔固定修复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她的研究成果,如SDA-I型牙用中熔合金和CW-PA型烤瓷Ni-Gr-Nb合金的研制与应用,分别荣获省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位敬业的医者,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将自己青春的热情投入到西藏的口腔卫生事业中,为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事业刚刚起步,许多偏远地区急需医学人才来建立基本的医疗秩序。当时,刚从四川医学院毕业的杜传诗,怀着满腔赤诚,毅然决定与伴侣胡允诚一同加入昌都民族卫生工作大队,踏上西藏的土地。那里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物资供应十分有限,但他们依然坚定地投入到工作中。

卫生队的生活十分艰苦,没有电和自来水,医疗条件有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杜传诗和胡允诚在只有20平方米、只有一个窗户的土房里开设了口腔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设计制造了简易的“牙科治疗椅”,开始了为藏族民众和进藏汉族干部治疗口腔疾病的旅程。

尽管一开始就诊的人不多,但是杜传诗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当她第一次使用局部进行无痛拔牙术时,得到了患者的惊喜和称赞。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开展了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骨炎、颌骨骨折和唇裂病人的手术治疗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她的真诚和医术赢得了越来越多藏族同胞的信任和尊敬。

在艰苦的环境中,杜传诗不仅面临着工作上的挑战,还面临着生活上的困扰。当她怀孕时,为了不影响工作,她选择留在高原生产。在分娩的过程中,得到了藏族妇女的关爱和支持。这些真诚的关爱让她更加坚定了扎根这片高原的决心。

随着1954年昌都地区人民医院的落成,口腔科开始使用电机操作,杜传诗和胡允诚开始了带教生涯。他们编写教材、绘制教学图、选留牙齿标本、用黄泥塑造下颌骨模型,努力培养更多的口腔医生。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藏族青年通过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参与到口腔医疗事业中来。

在雪域高原上,杜传诗和胡允诚不仅为当地口腔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还为西藏留下了更多的优秀口腔医生。直到1957年年底,杜传诗回到成都华西口腔工作,而胡允诚则继续留在西藏工作,夫妇二人异地相隔长达18年。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令人敬佩。杜教授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位医者的职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更展现了他们对于党和人民的忠诚和信仰。自我退休后,于XXXX年,我投身于整形网,继续为中国口腔医疗事业倾注热情。我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指导和培养新一代的口腔医疗人才。

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我视每一位学员如亲人,对他们寄予厚望。我时常带领他们深入临床一线,参与手术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我也注重培养他们的医德医风,时常告诫他们:对待病人要耐心细致,不能有丝毫马虎。因为每一位病人的健康都关乎他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我还参与指导研究生论文答辩,为年轻人的学术成长提供指导和帮助。看到他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我都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

回首过去,我把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了祖国西部的口腔卫生事业,特别是在西藏。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锋队员,我义不容辞地参与了西藏口腔卫生事业的建设。我深入偏远地区,为藏族同胞提供口腔医疗服务,帮助他们解除口腔疾病的痛苦。这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我深感光荣和自豪。

每当我想起自己为解除藏族同胞的口腔病痛所做出的努力,内心就充满了满足和喜悦。我将继续为中国口腔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人民的健康福祉继续努力。

(由本报记者崔兴毅整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