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结构的西化使我们健康每况愈下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饮食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以美国为例,七十年代,每七人中有一人肥胖,而今天,每两人就有一人背负肥胖的困扰。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学龄儿童中有高达6%的小患者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每七人中有一人已出现“代谢综合征”,这些都是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前兆。这样的转变,仅仅发生在奉行低脂饮食的二十多年里。
这种现象并非仅限于美国,全球食品产业的结构性变革已经对公众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的餐桌上,面包、咖啡等西方食品占比已达5%,而“低脂即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其认知率高达80%。现实却令人担忧,据卫生部调查显示,中国成人超重率高达22.8%,肥胖率为7.1%,且预计未来肥胖率还将大幅上升。
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不得不反思:是否应该与时俱进,但不再重蹈覆辙?以英国冲绳为例,其人均寿命曾居世界之首,然而如今却降至第二十六,其背后的罪魁祸首便是西方化的膳食。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膳食正步入慢性病的时代。
近年来,美国餐饮文化对我国的深远影响显而易见。各式各样的洋快餐纷纷进驻我国,销售业绩斐然,足以见得国人对于欧美饮食的喜爱。餐桌上的油脂越来越多,我们所吃的肉量已经比40年前增加了十倍。肉不再是稀缺的食物,而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揭示,城市居民日常所吃的肉为人体提供的能量比率从15.2%增加到19.2%。与此全球范围内的动物性食物消费也呈现增长趋势。美国学者Popkin指出,自1961年至2000年,全球范围内的猪肉、牛肉、羊肉等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了两倍,而中国则增加了十倍。
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却忽略了膳食平衡的重要性。水果、蔬菜的消费量日益减少,而甜品的种类和选择却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偏爱甜食,汽水、冰淇淋、蛋糕等甜品成为了餐桌上的新宠。这些甜品的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加入甜味剂,使得我们的膳食越来越甜。
除此之外,我们的口味也在逐渐淡化,食盐的摄入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超标。与此现代生活的便捷性也让我们越来越“懒”,家用电器、汽车的普及使我们的日常体力活动强度降低,静态生活时间延长,这也带来了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健康问题的显著增加。
膳食结构的变迁正是造成一些“富贵病”患病率上升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男性平均体重增加了6.9公斤,我们的身体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膳食模式,追求健康、平衡的饮食方式,以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调查揭示了中国居民体重增长趋势和膳食结构变化的隐忧。在短短的十五年间,男性平均体重增加了6.9公斤,女性平均体重也增加了4.5公斤,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断攀升。这一变化,伴随着膳食结构的显著调整。
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明显增加,而植物性食物,尤其是谷类和根茎类食物的消费量却在下降。传统膳食的低饱和脂肪、低胆固醇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至2004年,成人脂肪供能比已达到34.4%,过量的脂肪摄入无疑对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发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除了这些明显的变化,还有一些隐忧值得我们关注。城乡居民的日均摄钙量不足,铁的吸收率也低。特别是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经翻了两番。
深入剖析膳食结构,我们发现钙的摄入量并未达到膳食参考摄入量标准。虽然铁的摄入主要是植物性铁,但其吸收率低,实际可利用的铁仍然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膳食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增加速度过快。城市居民中,动物脂肪供能超过10%的人数高达69%。而这些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含脂肪较高的猪肉及其制品,相对健康的禽肉和鱼类所占比重较低。居民油脂消费超过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标准一倍多,盐的摄入更是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的两倍以上。长期高盐摄入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保持均衡的膳食结构,增加健康食品的摄入,减少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持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责任编辑:王健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