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病理训练 病理心血管系统案例分析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现代医学中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疾病类别之一。本训练将从病理学角度系统分析心血管系统的主要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入。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与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组以动脉壁增厚、变硬和弹性减退为特征的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其病理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 脂纹期:早期病变表现为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黄色条纹。镜下可见单核细胞、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SMC)迁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
2. 纤维斑块期:表层有纤维结缔组织并玻璃样变,深层有脂质、巨噬细胞及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斑块内可见胆固醇结晶和钙盐沉积。
3. 粥样斑块期:斑块内出血(新生血管破裂)、动脉瘤形成、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等继发性病变。斑块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涉及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多个环节。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内皮损伤可由血流剪切力、氧化应激等引起,随后低密度脂蛋白渗入血管壁,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产生胶原沉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好发于冠状动脉起始3厘米处。根据狭窄程度和临床表现可分为:
1. 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发生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70%时。患者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胸痛发作,休息后缓解。疼痛常描述为"压榨性或紧缩性",可放射至左臂、下颌等部位。
2.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负荷或休息时均可发作,常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破裂所致,应按急症救治。
3.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病理变化随时间演变:6-24小时可见水肿、出血和中性粒细胞浸润;1-3天坏死区域明显;2周以上形成灰白色瘢痕。
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室颤是猝死主因)、心力衰竭、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和心脏破裂等。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是最常发生梗死的部位,结扎该血管是建立心梗动物模型的常用方法。
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理特征
高血压病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分为功能紊乱期、血管病变期和内脏病变期。
在心脏方面,长期高血压导致:
高血压还可引起脑部病变,如脑水肿、坏死性细动脉炎等。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可导致眼底出血。
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
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心脏和关节:
1. 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闭锁缘出现疣状血栓性赘生物,后期纤维化可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2. 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可见特征性的Aschoff小体,由纤维素样坏死、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
3. 风湿性心外膜炎:心包腔内有浆液及纤维蛋白渗出,形成"绒毛心"。
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腔内浆液及纤维蛋白渗出,邻近组织可有不典型Aschoff小体。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多样,常见包括:
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眩晕等。体格检查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对诊断至关重要。
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
实验研究中常用以下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5分钟后恢复血流,模拟临床缺血再灌注损伤。
2. TAC(主动脉缩窄)模型:结扎主动脉弓造成压力超负荷,用于研究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
3. 心梗模型:永久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心电图可显示ST段抬高、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
这些模型对于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操作需精确控制时间,如开胸时间不超过30秒,结扎操作控制在10秒左右。
心血管系统病理学研究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病变特征,还需理解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通过系统训练和案例分析,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疾病的本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