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的来历 馄饨被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关于馄饨这一美食的来历,其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故事。它的起源有些“混沌”,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源头。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提到,“馄饨”是受到某种古代人物的影响,但这位人物的具体年代和背景却语焉不详。也有人认为馄饨的名字与古代的天象有关,但这似乎并不太靠谱。关于馄饨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下面让我们跟随运河边百科一起吧!
在历史沿革方面,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制作馄饨作为食物。当时的馄饨是一种密封的包子,因为没有任何开口,所以被称为“浑沌”。随着时间的推移,馄饨逐渐演变并与其他食物有所区别。特别是到了唐朝,馄饨与水饺的称呼开始正式区分。
关于馄饨的名称,各地也有不同的说法。过去在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在汉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侵扰边疆,为了平息战乱,百姓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称为“馄饨”。这是一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还有其他多种说法,比如道教中的元始天尊诞辰、西施的智慧等。这些故事使得馄饨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
馄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遍布全国各地的著名小吃。各地有许多特色馄饨深受食客喜爱。例如成都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重庆的过桥抄手、上海老城隍庙的松运楼三鲜馄饨以及新疆的曲曲等。每一种馄饨都有其独特之处,让人流连忘返。
值得一提的是,有个研究者提到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一座唐墓出土的木碗里保存着和今天馄饨形状大致相同的馄饨。尽管这一信息有些混沌不清(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文章中描述的同一事物存在差异),但足以证明馄饨的历史悠久和广泛流传。事实上,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馄饨已经相当可观,宋代更是出现了“百味馄饨”,品种丰富多样。如今我们吃的馄饨、云吞、抄手等名称只是众多异名中的几种。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和名称变化多端的特点都展现了人们对这一美食的喜爱与热情是长久不衰的。这也使得馄饨在中国各地的历史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云吞与抄手:一道跨越南北的美食传奇
广东的云吞,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据说在清代,一位湖南人在广州开设了面馆,他觉得“馄饨”二字笔画繁多,遂将其改名为云吞。而另一种说法则是由于粤语中“馄饨”与“云吞”发音相同,于是人们便简写之。云吞在广东深受喜爱,其皮薄透明,一口一只,圆滚滚的呈云团状,仿佛真的把“云”给“吞”进去。
而在四川,抄手这一名字让人费解,甚至许多当地人都无法明确其含义。有人说因为馄饨的形状像人把两只手抄在怀中的形象而得名。还有说法是因为馄饨皮薄易熟,抄手之间就能煮熟。最为传奇的是关于“龙抄手”的起源,相传在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避难至成都,想吃馄饨却无人能懂其意。后见明皇负手踱步,厨师急中生智,将馄饨制成龙形,名为“龙抄手”,唐明皇闻之大喜。
馄饨、云吞、抄手,究竟哪个更好吃?答案在于其制作工艺。《同治都门纪略》中描述馄饨的诗篇恰恰点明了这一点。好的馄饨外形精神,有棱有角,软而不烂,凝而不黏,有咬劲且富光鲜。不像云吞、抄手那样软塌塌,“衣衫不整”。
谈及上海的小馄饨,更是一绝。小馄饨皮的制作曾只限于店家供应,后来放开后许多人尝试制作却多不成功。这其中的技巧在于五根手指的软硬劲和用力的角度。市场上热卖的绉纱馄饨、燕皮馄饨、柴爿馄饨等,都是小馄饨的变种。
远在台湾的闽南语地区,人们称馄饨为扁食。1949年前后,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将家乡的叫法带到台湾。台湾的馄饨有三大著名地区:台北市温州大馄饨、东部花莲玉里馄饨以及南部屏东里港馄饨。这些地方的馄饨内馅饱满、清香可口,已有真空包装,行销各地市场或进行宅配送服务。据说里港馄饨由赵文富最先在里港贩售,其口碑极佳,是在民国30年从其同乡人那里学到的馄饨做法。
无论是云吞、抄手还是馄饨,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