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二十条优化措施热点问答之一
随着二十条优化措施的公布,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调整旨在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而非放松防控或加大疫情传播风险。这些调整是基于我国疫情防控实践经验以及相关评估数据作出的决策,体现了我国稳中求进、符合国情的防控策略。
各地纷纷响应这一优化措施,其中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风险区的划定、密接和时空伴随的判定、核酸检测的必要性等。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给出了权威回应。
关于风险区的划定,专家指出,二十条优化措施将风险区域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旨在尽可能减少管控范围和人员。高风险区主要指的是感染者居住地及其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区域,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对于高风险区的居民,需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管理和检测,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即可降为低风险区。
关于密接和时空伴随的判定,专家解释称,密接即密切接触者,一般是指与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有近距离接触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二十条优化措施中对密接者的管理措施进行了调整,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时空伴随人员则是涉疫场所的暴露人员,需要进行及时的排查和检测。
至于核酸检测,专家指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核酸检测是重要手段之一。“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需要得到纠正。根据九版防控方案,只需对风险区域和重点有感染风险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一般地区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强调制定规范的核酸检测具体实施办法,确保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这些优化措施是在全球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下,结合我国疫情防控实践经验作出的决策。旨在更加科学精准地开展防控工作,把该管住的风险管住,把该落实的措施落实到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防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