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胖、月经异常 当心多囊性卵巢症作怪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奥秘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这一中医眼中的“症瘕”,在20至40岁的育龄女性中尤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月经过少、闭经、月经后期、不孕”等病症相似,主要症状包括月经稀发、月经量少或不规则流血,以及卵巢功能障碍引发的多毛、肥胖等。
其深层原因,多囊性卵巢长期不排卵的源头在于荷尔蒙失衡。过高的黄体化荷尔蒙LH刺激卵巢,使得雄性荷尔蒙过多,而雌性荷尔蒙相对不足,导致无法正常排卵。
在中医的观点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湿瘀血阻塞胞脉。其中,肥胖型多囊性卵巢更是与内分泌失调紧密相关,减重成为关键,不仅可以改善月经异常和代谢异常,还有助于恢复排卵、减少多毛症,甚至能预防糖尿病。
针对多囊性卵巢的中医调理,核心在于“补肾调周”。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对于女性的月经和孕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依照月经周期进行补肾阴、气血,促卵泡发育,以及活血化瘀促排卵,再补肾阳促黄体发育,形成一套中医人工周期法。
对于无月经周期的患者,通常卵巢温度偏低,无法达到排卵温度。这时需温肾为主,再视个人体质调整药方。而基础体温的测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温度一直无法上升,表示没有排卵,月经自然就不会来。这时候更要通过药材调理,让基础体温上升,超过排卵线。
多囊性卵巢常见的体质类型中的肾虚痰浊型尤为值得关注。这种体质的妇科特点为月经初潮晚、周期长或月经稀发、量少等,甚至可能导致闭经和不孕。患者可能出现肥胖、多毛、疲倦无力、怕冷、手脚冰冷等症状。治疗原则在于温肾调经、理气化痰。
多囊性卵巢症的隐秘:月经异常与体重增长的警示
对于女性而言,身体的微妙变化往往隐藏着深层的健康信号。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体重增加和月经异常?这也许是多囊性卵巢症(PCOS)在作怪。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健康谜团的面纱。
对于中医来说,多囊性卵巢症的症状可能表现为气滞血瘀的状态。妇科特有的症状包括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甚至闭经。这些症状伴随着经前症候群和不孕的困扰。基础体温表上的体温起伏不定,呈现锯齿状,使得排卵日的预测变得困难。全身症状可能表现为压力大、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小腹、胸胁及乳房胀痛。治疗原则主要是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面对这些症状,中医常用的药物如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合苍附导痰汤加减,以及加味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都能有效调整身体状况。这些方剂在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想要改善子宫环境,促进排卵,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注意日常饮食。应避免食用寒性食物,如冰品冰饮,西瓜、水梨等。若需食用凉性食物,可在烹调时加入葱、姜丝或姜片以平衡其凉性。
针灸也是调理子宫环境的好方法。肾俞、然谷、气海、关元等穴位都是重要的调理穴位。中药调理多囊性卵巢搭配针灸,可以补肾化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改善子宫的循环,促进排卵功能。
面对多囊性卵巢症,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通过药物治疗、日常饮食的调整以及针灸等方法,综合调理身体。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女性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
摘自张文馨医师的《美丽馨情汉方美人书》,更多关于女性健康的精彩内容,请阅读原书以获取。
注:内容仅供参考,读者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由网友『两不相见』本站,未经核实,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