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临床医学和病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本实验旨在通过多种方法全面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诊断技术和实验模型。以下内容将系统介绍实验目的、内容、方法及相关临床应用。
实验目的与基本原理
心血管系统疾病实验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心血管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机制。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当能够识别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其演变规律,理解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特点。
实验的基本原理基于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作为输送管道,共同维持机体各组织的代谢需求。当这些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时,会导致特征性的形态学变化和功能障碍。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会逐渐阻塞血管腔,减少组织血液供应;心肌梗死则因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
实验内容与方法
大体标本观察
实验通常包括对10个心血管系统疾病大体标本的详细观察:
1. 风湿性心内膜炎:可见二尖瓣瓣膜增厚,闭锁缘上排列的赘生物,这些赘生物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素组成。
2.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瓣膜(特别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心房面或心室面有大小不一的赘生物,病变瓣膜常有溃疡形成。
3.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表现为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左心房扩张、左心室萎缩(狭窄时)或左心室扩张(关闭不全时)。
4. 细动脉硬化性固缩肾:肾脏体积缩小,表面呈细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这是高血压病的典型改变。
5. 主动脉粥样硬化:内膜面可见隆起的斑块,颜色黄白,严重时可并发溃疡、钙化或血栓形成。
组织切片观察
实验通常包括两张典型的组织切片观察:
1. 风湿性心肌炎切片(26号):镜下可见心肌间质中(尤其小血管周围)和心内膜下有结节状病灶(风湿小体或Aschoff小体)。这些病灶主要由风湿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组成,中央可见红染无结构的纤维素样坏死。风湿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核大且染色质集中于中心呈枭眼状或蜈蚣状。
2. 主动脉粥样硬化切片(27号):可见内膜明显增厚凸起,中膜萎缩,斑块由大量泡沫细胞、胆固醇结晶和纤维组织构成,严重时可见钙化。
心血管功能实验
心血管生理实验部分包括对心脏搏动和血管血流的观察,分析二者的关系及调节机制。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评估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而超声多普勒技术则能观察血流速度和方向。实验还可建立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如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或主动脉缩窄模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潜在治疗手段。
心血管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离不开多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
非侵入性检查包括:
侵入性检查包括:
在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方面,心肌肌钙蛋白具有高度心脏特异性,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金标准"。肌红蛋白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差。而GPBB(糖原磷酸化酶BB同工酶)被认为是诊断心肌缺血最敏感的指标。
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建立
心血管研究广泛使用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类疾病,不同模型适用于不同研究目的:
1. 心肌缺血/梗死模型:
2.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3. 心力衰竭模型:
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
心血管医学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多项创新技术改变了临床实践:
1. 介入治疗创新:
2. 诊断技术进展:
3. 基础研究突破:
实验注意事项与结果分析
进行心血管系统疾病实验时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 标本观察:
2. 动物实验:
实验结果分析应包括对病变特征的详细描述,病理改变的机制解释,以及这些改变对心脏功能和全身血液循环的可能影响。例如,二尖瓣狭窄会导致左心房扩张、肺循环淤血,最终可能引起右心衰竭;而心肌梗死则根据梗死范围和部位不同,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心脏破裂。
实验报告应包含标本或切片的病变特点描述、诊断依据、疾病发展机制分析以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讨论。对于动物实验部分,还需包括模型建立方法、成功标准、观察指标和结果分析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