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出新威胁指向中国电动汽车
特朗普总统在2024年的一场竞选集会中强硬表态,对于产自墨西哥的中国汽车,如果他再次当选总统,将挥动关税大棒,征收高达100%的关税,并禁止这些汽车在美国销售。他的指责直指这些工厂不雇佣足够的美国人,试图通过高额关税的壁垒,切断中国电动汽车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的路径。
在这背后,现有的关税政策存在着微妙的规则和漏洞。对于在中国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需要缴纳27.5%的关税。而对于在墨西哥生产的同类车型,根据美墨加协议(USMCA),仅需缴纳2.5%的关税,如果满足协议中的规定,即75%的零部件在北美生产,甚至可以享受零关税待遇。为了规避高额关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在墨西哥投资建厂,利用这一协议的优势进入美国市场。
那么,美国的这一威胁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保护本土产业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中国的电动汽车凭借成本和技术优势,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这对美国的传统汽车产业构成了威胁。选举政治的考量也不容忽视。美国的关键产业重镇如密歇根州是选举的重要票仓,特朗普借此机会争取工会和制造业选民的支持。遏制中国的技术崛起也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策略。随着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美国试图通过贸易壁垒来延缓这一趋势。
这一威胁举措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全美制造商协会明确表示反对加征关税,认为这将会推高美国制造业的成本,并可能引发贸易反制措施。墨西哥也批评特朗普的政策破坏了北美的自由贸易体系,阻碍了区域经济的整合。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会如何应对呢?可能会采取迂回策略,继续通过墨西哥、东南亚等第三方生产基地规避关税,同时扩大对欧洲、拉美等市场的出口。可能会采取技术反制措施,加强电池、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降低对美国供应链的依赖。如果美国升级制裁措施,中国还可能会实施对等反制,比如对美国的农产品、波音飞机等实施反制措施。
展望未来,即使特朗普未能连任,美国的政策方向可能依然趋同,对遏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立场不会改变,甚至可能加码实施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措施。中美之间的博弈将加速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区域化布局,而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可能成为新的制造中心。在这个全球产业链重塑的时代,中美之间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