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化学=危险?毒理医学专家来解答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引发公众关注,从黑心油到毒奶粉,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愈发强烈。对于食品包装上的各种化学名词,许多消费者感到困惑和恐惧。毒理医学专家却为我们揭示了真相。
食品添加物真的那么可怕吗?毒理医学专家招名威教授明确表示,食品添加物与食品安全风暴并不完全相关。市面上出现的许多标榜“健康无添加”的食品,并不意味着食品添加物就是不好的。在台湾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中,食品添加物是明文规定可使用的。根据功能将食品添加物分为17大类,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漂白剂等,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分类,实际上包含的品目已经有五百多种,且数量还在逐年增加。关键在于,只有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使用,食品添加物才不会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招名威教授也建议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应尽量以健康、原型态的食材为原则。对于人工添加的食材,要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使用。特别是在购买国外食材时,要特别留意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因为不同国家的食品法规可能存在差异。
许多常见的食品如烧仙草、爱玉、豆腐等,在制作过程中也会添加一些凝固剂、增稠剂等。招名威教授解释说,这些添加物的目的是为了让食品有更好的口感和质地。只要不过量使用,这些添加物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对于外带食品,消费者经常会接触到纸餐盒、塑胶袋等包装。招名威教授提醒消费者,这些外带包装最好不要长期使用。有些不法商家可能会使用非法的纸盒、塑胶盒,造成环境污染。虽然纸餐盒里已经没有塑化剂(PVC)的成分,但微波加热后可能会有塑化剂残留。招名威教授建议消费者将剩菜装到其他器皿中,再加盖放入冰箱冷藏。
对于目前市面上新推出的硅胶食品袋,招名威教授表示,虽然它可以耐高温,分解后的硅胶微粒对人体较无害,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消费者在使用时也要注意环保。
食品添加物只要在合理的规范中使用,就不用太过担心。消费者在选择食材时,应以天然、原型态为原则,这样不仅能吃得健康,也能品尝到食物最原始的美味。
文章来源网络,由网友『空虚扰我』投递本站。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处理。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