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知识普及 心血管内科专科知识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大内科系统中专门诊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室,主要治疗与心脏和血管系统相关的各类疾病。以下将从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检查方法、治疗手段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一、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
心血管内科诊治的疾病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肌梗死又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2. 高血压:血压持续高于正常水平(≥120/80mmHg),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心脏和血管,引发多种并发症。
3. 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可由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原因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4. 心力衰竭: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求,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可分为左心衰(肺循环淤血)和右心衰(体循环淤血)。
5.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影响血液正常流动。我国目前主要以风湿性心脏病多见。
6. 心肌病:心肌本身病变,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近年来在定义、分类、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等方面不断取得更新和突破。
7.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部分可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纠正。
8. 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下肢静脉曲张等,影响四肢等部位血液供应。
二、心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
心血管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
1. 心电图检查:记录心脏电活动,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检查方式。
2. 心脏超声(心脏彩超):可观察心脏大小及内部结构,评估心脏功能,对身体无伤害。能动态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
3.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明确血管狭窄程度。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重要前提。
4. 心脏电生理检查:精确评价心脏电功能,主要用于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指导。对药物和导管消融等有创治疗有重要意义。
5. 心肌酶检测:包括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对诊断心肌梗死和监测心肌损伤程度有重要价值。
6. 其他检查:如血脂检查、血糖检查、CT、MRI等,可辅助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多样,主要包括:
1. 药物治疗:
2. 介入治疗:
3. 手术治疗:
4. 生活方式干预: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等急症,时间就是生命。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创下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介入手术导丝通过病变处的最短用时仅10分钟的纪录,远优于国际指南要求的90分钟。
四、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 健康饮食: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限制煎炸食品、全奶、冰淇淋等高脂高糖食物。
2. 适量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强化心脏功能。秋冬季节不建议晨练,最好等太阳升起、温度回升后再锻炼。
3. 控制体重:"管住嘴、迈开腿"的模式可有效减轻并维持体重,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
4. 限酒:有害物质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过量饮酒会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等问题。饮酒后心跳加速是酒精刺激心肌细胞和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果。
5. 保持健康睡眠:睡眠时间过短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风险。
6. 良好情绪: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异常与心血管病发生有关,保持乐观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7.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早期迹象,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但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许多疾病可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得到有效控制。建议有心血管疾病症状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