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心血管治疗护理 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导管技术将诊断或治疗器械送入心脏或血管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以下是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全面护理指南:
术前护理准备
术前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确保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护士应协助医生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并做好患者的药物管理,特别是抗凝药物的调整。心理护理同样重要,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手术过程和可能的风险,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术前还需进行穿刺部位皮肤准备,通常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作为入路,桡动脉已成为首选入路血管。
术后即刻护理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体位管理是关键。股动脉穿刺患者需绝对卧床,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6-24小时,避免弯曲和活动,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可使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6小时,压力要适中,既能有效止血,又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桡动脉穿刺患者则需使用专用压迫器,术后2-4小时开始逐渐放松,上肢避免过度用力和弯曲。全麻患者术后应取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窒息。术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常规心电监护24小时,观察有无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变化。
穿刺部位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并适当增加压迫力度;出现较大血肿应立即报告医生。对于股动脉穿刺患者,要特别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下肢温度及颜色变化,评估下肢血液循环。桡动脉穿刺患者则需观察手掌颜色、温度和肿胀情况。术后12小时后可拆除绷带,过早拆除可能导致穿刺点渗出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穿刺部位护理是防止出血和血肿形成的关键环节。
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心血管介入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心包积血或心包穿孔,可导致意识丧失及低血压休克,需密切监测患者意识和血压变化。局部并发症包括血肿、伤口感染等,应定期检查穿刺部位,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使用溶栓导管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导管通畅并定期更换敷料预防感染。术后还可能发生造影剂肾病,处理方法包括水化治疗、药物治疗、透析等,以保护肾脏功能。心律失常也是常见并发症,需持续心电图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药物与饮食管理
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血管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降血脂药物也需继续使用,帮助稳定血脂水平。在饮食方面,术后2-4小时可给予少量饮水,若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然后恢复正常饮食。建议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完全清醒后0.5-1小时可先饮温开水,无呛咳及呕吐后可进食温牛奶,无腹胀、腹痛、呕吐后可逐渐过渡到汤粥等易消化食物。术后鼓励患者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泄,减少肾脏损伤。
活动与康复指导
术后活动需循序渐进。股动脉穿刺患者需卧床24小时,期间可做脚掌脚趾轻微活动以防静脉血栓。24小时后可逐步恢复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桡动脉穿刺患者活动限制较少,但仍需避免穿刺侧上肢过度用力。康复期应以静养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心肌梗死。根据2025年指南,康复治疗已成为重要环节,包括中西医结合方案,如使用通心络改善心肌无复流,芪强心防治心衰。术后随访同样重要,患者应定期复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和药物效果。
心理护理与家属指导
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医护人员应耐心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解答和支持。可以适当采用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家属的参与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协助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对于术后出现哭闹的患儿,家长需按好术侧肢体,防止伤口渗血。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出院后护理的连续性。
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护理指南,才能确保患者安全并获得最佳治疗效果。2025年新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更加强调患者的全程化、精细化管理,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护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