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三俗炒作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明星
在文化领域,一场新的“道德运动”正如风暴般席卷而来。有关部门针对备受争议的相亲节目展开整改行动,显然,低俗化已经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新焦点。这一行动的背景,是胡锦涛总书记近期明确强调的“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中央高层对于抵制“三俗”之风的坚定态度。
这场文化风暴的源头,无疑是那些充满争议的相亲节目。除了让如马诺等少数人成为“明星”外,这些节目似乎更多地是在灌输一种金钱至上的爱情观。诸如“没有5克拉以上的钻戒就不要嫁”、“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笑”等言论,赤裸裸地展现了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这些言论不仅出现在电视荧屏上,而且因其极端性而走红,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与此一些影视作品也陷入了媚俗的泥潭。革命历史题材被滥编滥造,红色经典被糟蹋得面目全非。更令人担忧的是,就连经典名著如《红楼梦》也难逃厄运,其艺术精神被颠覆,人物形象被扭曲。为林黛玉设计的“裸死”情节,不仅超出了人们的承受底线,更是对原作的一种亵渎。
恶俗炒作已经形成了一种恶俗文化,这些低俗文化产品正是当下物欲社会的反映。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先除去滋生这种“低俗文化”的社会土壤。媒体的一些“三俗”电视节目、网络上的恶俗炒作,正是培植恶俗文化的温床。
我们并不反对电视娱乐和明星制造,但应该清除污染,用健康的娱乐元素来愉悦观众。靠刺激性、庸俗化的节目来挑逗观众,只能是危险的游戏。同样,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明星?一个人需要付出什么才能成为明星?这应该是社会公正和公众认知的共同结果,而非恶俗炒作的产物。
自古以来,“火”是需要实力和努力的,而现在呢?只要炒作就能火,靠低俗也能火,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这场“道德运动”的发起,可谓正当其时。有关部门及时清除文化领域内的“三俗”毒素,让“拜金女”和“凤姐”之流不再污染我们的视听。更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从体制上保证荧屏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我们营造一个晴朗的文化星空。
作为评论员,我坚信这场“道德运动”将会引领文化领域走向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文化繁荣、价值观正确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