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男童打点滴后死亡
山西朔州应县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医疗事件,一名年仅1岁的男童在输液后不幸离世。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让我们深入了解事件的经过以及其中的医学警示,同时为家长们提供应对建议。
一、事件经过
这名男童因流涕、喉咙嘶哑及发烧症状前往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感冒引起的喉炎。在接受肌肉注射、雾化及输液治疗后,虽然体温一度下降,但次日却高烧至40.5℃,并出现嘴唇发紫、呕吐等严重症状,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在医疗处置过程中,存在用药争议。特别是处方中包含的注射用赖氨匹林,该药明确提示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处方中还存在抗生素的联用问题,这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处置的质疑。
二、医学警示
这起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医学警示。关于儿童退烧用药的风险,赖氨匹林等退烧针剂存在严重副作用,如瑞氏综合征、粒细胞缺乏症等,优先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口服。物理降温方法虽然常被采用,但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引发过敏或中毒。
输液也存在潜在危害。输液可能引发过敏反应、静脉炎及耐药性增强,药物直接入血的风险高于口服。对于普通感冒、轻症喉炎等疾病,通常无需输液,仅在严重脱水、感染或无法口服药物时考虑。
三、家长应对建议
作为家长,面对这样的医疗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要拒绝高风险药物。如果医生开具赖氨匹林、激素类退烧针等争议性药物,家长需要主动提出异议。要优先口服给药,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减少不必要风险。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特别是发热时,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若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或出现皮疹等异常,需立即就医。
四、事件后续进展
当地卫健委已经介入调查这起医疗事件,涉事医院及医生尚未公开回应。患儿遗体被警方强制转移引发了更多争议。这起事件不仅凸显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问题,也为家长们敲响了科学育儿的警钟。我们应该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医疗监管,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家长们也应该增强科学育儿知识,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这起医疗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应该关注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问题,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家长们也应该增强科学育儿知识,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