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保委点名扫黑风暴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消保委)在近期针对腾讯视频热播剧《扫黑风暴》的超前点播模式提出了严厉的公开批评。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视频平台在盈利模式和用户权益之间的微妙平衡,更凸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以下是消保委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
腾讯视频的超前点播模式涉嫌重复收费。对于那些已经购买了VIP会员的用户,平台额外收取超前点播费用(每集3元)的做法引发了广泛质疑。消费者感到自己的会员权益被稀释,这种“二次收费”的做法甚至导致部分用户选择取消会员续费。
平台实施的捆绑销售策略也备受争议。超前点播要求用户按照顺序解锁剧集,这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比如,要观看第23集,用户必须先购买第20-22集,这样单集观看的成本就从每集3元跃升至每集高达12元。消保委对此表示担忧,指出这种行为涉嫌强制捆绑销售。
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漠视消费者权益。独家版权背景下,平台处于相对强势地位,消费者被迫接受不合理的规则。面对消费者的诉求和质疑,平台并未给予充分的回应和解决方案。法律界人士指出,虽然这些行为在法律上可能不构成违法,但却违背了商业道德,可能会损害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超前点播模式并非首次引发争议。《庆余年》等热播剧播出时,相关平台也曾因此被起诉。以爱奇艺为例,他们在一次法律诉讼中败诉,但随后通过修改会员协议来规避法律责任。这一做法凸显了用户权益保护的长期困境和挑战。
此次事件反映了视频平台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平衡用户权益的难题。消保委呼吁平台能够重视消费者的观影体验,避免采取“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真正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心上。截至2021年8月底,腾讯视频并未就此事与消保委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或回应。这一事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希望未来视频平台能够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盈利与用户体验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