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小心热射病突袭(健康直通车(第96站))
热射病:高温下的生命威胁与预防策略
炎炎夏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热浪,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威胁热射病。那么,热射病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致命?哪些人群特别容易受到其侵袭?户外劳动者又该如何预防中暑呢?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竟。
热射病,听起来似乎并不起眼,但实际上,它却是中暑的最严重类型。当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进行剧烈运动时,如果身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就会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摄氏度,从而引发热射病。如果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尤其对于50岁以上的患者,死亡率可高达80%。
那么,哪些人群是热射病的高危群体呢?据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芦照青介绍,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主要是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的人群,如年老体弱者、孕妇和儿童,以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的工作者,如环卫工人、等。而劳力型热射病则多发生在夏季剧烈运动的年轻人,如参训指战员、消防员、运动员等。尽管环境条件可能影响热射病的发生,但并非绝对因素。
如何预防热射病呢?对于户外劳动者来说,避免中暑的发生尤为重要。芦照青医师建议,首先要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注意防晒,可以戴防晒帽、打遮阳伞。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户外劳动或锻炼应选择早晨气温较低时,并注意中途休息,大量出汗时应多饮淡盐水等补充电解质与水分。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儿童及孕产妇等特殊人群,要保证居室通风,高温时段适当开空调降温。
一旦出现热射病的症状,及时处理最为关键。在急救现场,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除去全身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的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并将室温调至1620摄氏度。应用冷水浸泡或喷淋患者身体,使用冰袋、凉湿毛巾等降温。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给患者喂水或口腔异物,以防气道阻塞或误吸。要及时呼救,边降温边转运患者,以获取专业的医疗救治。
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中暑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当身处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段时间后,出现口渴、头痛、头晕、乏力、多汗、恶心、心悸、胸闷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应警惕中暑的可能。这时候,应立即转移到阴凉环境,并多喝含盐分的饮料或水,以防病情恶化。
三伏天已至,我们该如何有效防暑降温呢?专家芦照青给出了从衣食住行四方面的建议。在衣方面,夏季应选择宽松、浅色、透气的衣物,有利于汗液的蒸发和身体的透气。在食方面,要科学饮水,合理饮食。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正确的方法是随时喝水,保持人体所需的水分。要注意营养均衡,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住方面,要改善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儿童及孕产妇的居住条件,保证居室通风,适当调节室温。在行方面,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如必须外出,则要做好防晒措施,避免直晒。
今年,“加长版”三伏天来了。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今年自7月16日起进入三伏天,其中初伏和中伏的时间相对较长。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更要注重防暑降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
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舒适度,还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穿衣、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科学的防晒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中暑,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