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王医生科普冠心病
冠心病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患者人数已超过千万且仍在持续增长。将系统介绍冠心病的医学本质、诊断方法、科学治疗原则以及日常管理要点,帮助读者建立对这一疾病的全面认识。
冠心病的医学本质与发病机制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血管因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系列病症。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时,临床上即可诊断为冠心病。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看,冠心病的发展涉及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血管逐渐狭窄;二是斑块突然破裂引发急性血栓形成,造成血管完全堵塞。中医理论则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冠心病多与"痰浊"、"淤血"相关,其产生与肝郁、脾虚、心阳不振、气虚等内在失衡状态有关,同时受到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外部因素影响。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冠心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多样且有时并不典型。最典型的症状是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常因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也可能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牙痛、肩背痛、上腹痛、咽部紧缩感等,容易造成误诊。
表:冠心病常见症状分类
|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持续时间 | 诱发因素 |
||-||-|
| 典型心绞痛 | 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 2-15分钟 | 运动、情绪激动 |
| 不典型疼痛 | 牙痛、肩背痛、上腹痛 | 不等 | 可能无明显诱因 |
| 非疼痛症状 | 胸闷、憋气、大汗、乏力 | 不等 | 活动后加重 |
在诊断方法上,现代医学提供了多层次的检查手段: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立即做冠脉造影。造影作为有创检查,存在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等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临床诊断应遵循从无创到有创、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检查方案。
冠心病的科学治疗原则
冠心病的治疗需采取综合管理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时的血运重建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其中两类药物被称为"基石用药":一是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二是他汀类药物,降低"坏胆固醇"(LDL-C)并稳定斑块。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尤为关键,不仅能降低血脂,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预防斑块破裂等多重功效。临床案例显示,擅自停用他汀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一位53岁患者停用他汀半年后突发心梗离世的悲剧就警示我们:冠心病患者不可随意停用他汀。
对于不同阶段的冠心病,治疗策略有所侧重:
1. 稳定型心绞痛:以药物控制为主,目标是将LDL-C降至1.8mmol/L以下
2. 不稳定型心绞痛:需强化抗栓治疗,可能需加用氯吡格雷等药物
3. 急性心肌梗死:需紧急血运重建(溶栓或支架手术)
4. 冠脉严重狭窄:考虑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
冠心病日常管理与常见误区
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病,长期管理至关重要。王医生提出的"十点管理法"颇具指导意义:调整心态、莫信广告、遵嘱服药、定期复查、自我观察、带好资料、保存心电图、了解复查项目、理性看待支架、坚持健康生活。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冠心病领域的各种谣言和伪科学,常见的有:
预防与生活调整策略
预防冠心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概括为"管好六匹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限酒、心理平衡、控制体重、规律作息。同时要"架稳三辆车":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三项基本指标。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以下建议尤为重要:
1. 用药依从性:即使无症状也需长期规律服药
2. 指标监测:定期检查血脂(尤其LDL-C)、肝功能等
3. 症状观察:记录胸闷、胸痛发作特点,及时就医
4. 应急准备: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5. 医患沟通:就诊时带齐既往检查资料,如实告知病史
冠心病虽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和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心梗、猝死等严重后果,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记住王医生的忠告:"自律是最好的医生,自省是最佳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