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夏季保健误区
夏季的六个保健误区及其
夏季,气温居高不下,让人挥汗如雨,很多人为了避暑、保健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些方法看似合理,实则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以下是夏季常见的六个保健误区及其。
一、晨炼越早越好
很多人认为晨练越早越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出之前或天色初亮时,气温虽低,但空气质量未必最佳。据专家研究,夏季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不易扩散,此时常常是污染的高峰期。晨练的时间不宜过早,最好在日出之后进行。
二、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
夏季行走或骑车时,戴上太阳镜确实可以遮挡阳光,减轻眼睛的伤害。镜片颜色过深会影响能见度,反而容易让眼睛受损。选择太阳镜时,镜片应能透过15%-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佳。这样既可以抵御紫外线照射,又能保持最佳的视物清晰度。
三、空调应保持恒温状态
许多家庭在使用空调时,都喜欢将温度设定在一个值上,以保持室内恒温。医疗气象学家发现,不断调节室内温度,可以提高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刚开始利用空调进行这种调节时,居室温度交代幅度应控制在3-5℃之间;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这样不仅可以让人体更好地适应温度的变化,还可以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四、越是天热越要少穿衣服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认为穿得越少越凉快。研究表明,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增加皮肤的辐射和传导散热。在酷暑时节,皮肤不仅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吸收热量。女性在高温天气也不应穿过短的裙子。
五、夏天喝啤酒能解暑
很多人在夏天喜欢喝啤酒来解暑。啤酒毕竟含有酒精,过量饮用会导致口干咽燥、全身发热。这不仅达不到解暑的目的,反而可能影响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在夏季应适量饮用啤酒,避免过量。
六、夏季“冲凉”最舒服
夏季外出后,“冲凉”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导致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容易引起高热症。“冲凉”还可能引起供血不足、头晕目眩甚至休克。夏季外出回家后,应让自己出汗,待身上的热散发过后,再采取清凉措施。
夏季保健要科学、合理,避免陷入误区。只有正确地对待这些误区,才能确保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