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心病介入诊断标准
1. 主要诊断依据
冠心病介入诊断主要基于以下标准:
典型症状:胸骨后或心前区压迫样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心电图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
心肌酶学异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影像学证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超过50%,或心脏超声显示心室壁运动异常
2. 冠状动脉造影指征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金标准"的适应症包括:
典型心绞痛发作,无创检查提示心肌缺血
原因不明的胸痛需除外冠心病
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原因不明
特殊职业人员疑似冠心病者(飞行员、高空作业人员等)
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
二、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
1. 主要介入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桡动脉或股动脉插入导管至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显示血管形态和血流情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球囊扩张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进行扩张
支架植入术:在球囊扩张后放置金属支架保持血管通畅
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IVUS):微型超声探头获取血管壁高分辨率图像,评估斑块性质和血管腔大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近红外光获取血管横断面微观结构图像,分辨率达微米级别
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通过压力导丝测量狭窄远端与近端压力比值,评估狭窄对血流的影响
2. 介入治疗指征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尽快实施介入手术
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后症状仍频繁发作或存在心电图缺血改变
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狭窄>70%或左主干狭窄>50%
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狭窄程度超过50%
多支血管病变:多支血管狭窄程度较重
缺血客观证据:负荷试验阳性、核素扫描显示可逆性灌注缺损等
3. 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准备:
规范化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栓药物
完善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完成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等检查
术后注意事项:
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桡动脉4-6小时,股动脉12-24小时)
鼓励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
三、技术发展现状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已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从过去的30%降至4%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可达20%,而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使更多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