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的调节实验报告

生活常识 2025-07-19 08:06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生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实现动态平衡。本实验以家兔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测量动脉血压,观察神经反射和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深入理解血压调控机制。

实验目的

1. 掌握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描记方法,学习使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血压变化的技术。

2. 观察和分析神经因素(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3. 研究体液因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4. 验证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在血压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实现:

神经调节机制

  • 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激活心肌β1受体,使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心肌收缩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心内兴奋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加;同时激活血管平滑肌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
  • 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激活心肌M受体,引起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心房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输出量减少。
  • 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知血压变化,血压升高时感受器兴奋,冲动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导致心率减慢、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
  • 体液调节机制

  •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α受体,引起外周血管广泛收缩,显著增加外周阻力而使动脉血压升高;对心脏的直接作用较小,且常因明显的升压作用引起反射性心率下降。
  • 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小剂量主要引起体内血液重分配(皮肤、肾脏、胃肠道血管收缩,骨骼肌和肝脏血管舒张),大剂量可使外周阻力明显升高。
  • 乙酰胆碱:激活血管M受体使血管舒张,降低外周阻力;同时抑制心肌收缩,通过双重作用降低血压。
  •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对象与器材

  • 实验动物:健康家兔,体重2.0-3.0kg。
  • 主要仪器:BL-410生物信息记录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哺乳动物手术器械套装、双极保护电极、兔手术台、铁支架等。
  • 药品试剂:20%氨基甲酸乙酯(剂)、0.5%肝素生理盐水(抗凝剂)、1:10 000去甲肾上腺素、1:10 000肾上腺素、1:100 000乙酰胆碱、0.9%NaCl溶液等。
  • 实验步骤

    1. 术前准备

  • 家兔称重后,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5ml/kg)进行。
  • 后固定于手术台,颈部备皮,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 2. 手术操作

  • 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减压神经和交感神经,用不同颜色丝线标记。
  • 左侧颈总动脉插管:动脉导管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连接血压换能器,排除气泡后记录基础血压。
  • 3. 实验观察项目

  •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15秒:观察血压变化,分析压力感受性反射机制。
  • 电刺激迷走神经15秒: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验证胆碱能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 静脉注射0.3ml去甲肾上腺素:记录血压和心率变化,分析α受体激活效应。
  • 静脉注射0.3ml乙酰胆碱:观察血压下降过程,研究M受体作用机制。
  • 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模拟压力感受器兴奋,观察减压反射表现。
  • 实验结果

    正常生理状态

  • 基础血压:收缩压约100mmHg,舒张压75mmHg,心率中等(约200-250次/分)。
  • 血压波形显示一级波(心搏波)和二级波(呼吸波),节律规则稳定。
  • 神经调节实验结果

    1. 夹闭右侧颈总动脉

  • 血压迅速升高15-25mmHg,心率加快。
  • 机制:夹闭侧血流量减少→局部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中枢误判为全身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代偿性升高。
  • 2. 电刺激迷走神经

  • 血压显著下降,心率减慢,强刺激时可致心脏暂时停搏,血压降至40mmHg以下。
  • 机制:迷走神经释放ACh→激活心肌M受体→抑制心脏活动→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 3. 剪断迷走神经

  • 动脉血压先下降后逐渐恢复,心率变化显著。
  • 机制:去除了迷走神经的紧张性抑制,交感神经作用相对增强。
  • 体液调节实验结果

    1. 去甲肾上腺素(NE)注射

  • 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上升),心率稍加快。
  • 机制:NE激活血管α受体→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轻度激活心肌β1受体→心输出量增加。
  • 2. 肾上腺素注射

  • 血压呈双相变化:先急剧升高(α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后部分回落(β2受体介导的骨骼肌血管舒张)。
  • 心率明显加快(β1受体激活)。
  • 3. 乙酰胆碱(ACh)注射

  • 血压迅速下降,心率减慢。
  • 机制:ACh激活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同时抑制心肌收缩力。
  • 讨论与分析

    1. 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

  •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维持血压稳定的快速调节机制,实验中夹闭颈总动脉引起的血压变化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当人为干扰颈动脉血流时,机体通过改变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紧张性活动,迅速调整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使血压恢复平衡。
  • 2. 体液调节的特点

  •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因素作用较缓慢但持久。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虽然同属儿茶酚胺类,但因受体亲和力差异表现出不同效应:NE主要收缩血管升高血压,而肾上腺素对心脏作用更显著。
  • 乙酰胆碱的降压作用证实了副交感神经在静息状态下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意义。
  • 3. 实验误差分析

  • 影响:过浅导致动物挣扎,干扰记录;过深抑制心血管活动中枢。
  • 插管技术问题:动脉插管位置不当或气泡未排尽可导致血压记录失真。
  • 药物注射速度:注射过快可能引起过度反应,掩盖真实的药理效应。
  • 4. 实验改进建议

  • 增加肾上腺素不同剂量的对比观察,验证其剂量依赖性效应。
  • 采用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更精确地量化血压和心率变化参数。
  • 设计交感神经直接刺激实验,完整呈现神经-体液调节网络。
  • 实验结论

    1. 通过本实验成功掌握了家兔动脉血压的直接描记方法,验证了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精细调节机制。

    2. 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通过释放不同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分别发挥升压和降压作用,两者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压稳定。

    3. 体液调节因素中,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通过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升高血压;乙酰胆碱则通过舒张血管和抑制心脏活动降低血压;肾上腺素对心脏和血管均有复杂影响。

    4.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血压短期调节的重要机制,能快速纠正血压偏差,维持循环系统稳态。

    5. 本实验为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原理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如高血压的神经源性机制、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靶点等。

    上一篇: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吗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