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专家罗继红心绞痛

冠心病 2025-07-17 16:43冠心病症状www.xinxueguanw.cn

罗继红主任医师是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高血压科的资深专家,拥有20余年临床和科研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心绞痛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作为河南省高血压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心脑同治学会委员会委员,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

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

罗继红医生在心绞痛治疗方面秉持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既重视现代医学的规范化治疗,又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优势。她认为心绞痛的治疗需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阶段和并发症情况。

现代医学角度,罗医生强调心绞痛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她通常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处方硝酸酯类药物(如消心痛)、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和他汀类降脂药等西药。对于严重病例,她也会建议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必要时考虑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

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罗医生积累了丰富经验。她指出心绞痛在中医属于"胸痹"范畴,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气虚、阴虚、阳虚,标实多为血瘀、痰浊、气滞。针对不同证型,她会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

  • 气阴两虚型: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心烦口渴,常用西洋参、三七、降香、珍珠粉等药物配伍。
  • 痰瘀互结型:表现为胸痛如刺、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常用瓜蒌、薤白、半夏等化痰通阳药物。
  • 阳虚寒凝型:表现为胸痛遇冷加重、形寒肢冷,常用桂枝、附子等温阳药物。
  • 罗医生特别强调,中药使用必须经过专业中医师辨证,患者不可自行套用方剂。她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减少西药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心绞痛的综合管理策略

    罗继红医生对心绞痛患者的管理不仅限于药物治疗,她还特别重视生活方式调整和长期随访。她为患者制定的综合管理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危险因素控制

  • 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以下,根据患者耐受性选择合适降压药(如洛丁新、沙坦类或氨氯地平)。
  • 血脂管理,特别是LDL-C达标,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
  • 血糖控制,空腹血糖[4][[4][21][22][21][22[4][10][22[4][22][10][21[21][4][15<7mmol/L,餐后血糖也要达标,必要时使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或胰岛素10]。
  • 2.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调整: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避免过饱,禁绝烟酒。
  • 适度运动:根据心脏功能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以不诱发心绞痛为度]。
  • 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3. 药物选择策略

  • 急性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快速缓解症状。
  • 长期预防:使用β受体阻滞剂、长效硝酸酯类或钙拮抗剂减少发作频率]。
  •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 中药辅助:根据辨证选用心可舒、复方丹参滴丸等中成药,或个体化汤剂]。
  • 罗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许多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或用药依从性差,导致病情控制不理想。她特别强调心绞痛患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方案。对于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她也注重术后管理和中西医结合康复,以改善预后。

    特殊类型心绞痛的处理经验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罗继红医生对不同类型心绞痛的治疗积累了独到经验:

    1. 微血管性心绞痛

    罗医生指出,部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大血管正常,但仍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这可能是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所致。对此类患者,她推荐使用通心络胶囊等具有微血管保护作用的中药,改善心肌微循环。

    2. 冠脉介入术后心绞痛

    对于PCI术后仍有症状的患者,罗医生会评估是否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微循环障碍或合并痉挛等情况。她参考指南,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等中药,以减少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缺血。

    3. 合并心力衰竭的心绞痛

    这类患者治疗难度较大,罗医生会谨慎选择既改善心肌缺血又不加重心衰的药物。对于血压偏低的患者,她会考虑使用芪苈强心胶囊等具有强心作用的中药。

    4. 变异型心绞痛

    由冠脉痉挛引起,罗医生会选用钙拮抗剂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同时指导患者避免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

    罗医生特别强调,心绞痛的治疗必须个体化,考虑患者的年龄、并发症、药物耐受性等因素。她在临床中注重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和注意事项,提高治疗依从性。

    典型病例分析与治疗思路

    罗医生曾接诊一位37岁男性患者,因家庭琐事生气后出现心悸心慌、气短胸闷、心绞痛症状,医院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服用西药后效果不佳,转求中医治疗。

    辨证过程

  • 症状:心悸心慌、气短胸闷、倦怠乏力、心烦口渴
  • 舌脉:舌质红,脉结代、沉细
  • 血压:160/91mmHg
  • 辨证: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
  • 治疗方案

    1. 西药:继续原有降压、抗心绞痛药物,加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

    2. 中药:炙甘草、太子参、桂枝、阿胶(烊化)、生地黄、麦冬、黑芝麻、瓜蒌皮、法半夏、天麻、菊花、五味子、桑寄生、丹参、砂仁(后下)。水煎服,每日一剂。

    治疗效果

  • 10剂后:气短胸闷减轻,无力感缓解,精神改善,脉结代消失,血压降至150/90mmHg。
  • 调整方剂(去阿胶,加赤芍、芍药)再服10剂后:胸闷、心悸、头晕、气短等症状基本消失,气色和精神明显好转。
  • 通过这个案例,罗医生总结出几点重要经验:

    1. 情志因素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诱因,治疗时需注重疏肝解郁。

    2.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常见气阴两虚证型,治疗需益气养阴与活血化瘀并举。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比单纯西药更好的效果,尤其对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4. 血压、心率控制与症状缓解同等重要,需要定期监测。

    罗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还发现,许多心绞痛患者存在"双心"问题,即同时有心脏疾病和心理问题。对此类患者,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会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建议患者接受专业心理治疗。这种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医学模式使她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患者教育与预防建议

    罗继红医生非常重视心绞痛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她经常提醒患者注意心绞痛发作的预警信号,包括:

  • 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闷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
  • 疼痛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 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等
  • 她特别强调,如果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或休息时发作,可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预示心肌梗死风险增加,需立即就医。

    在预防方面,罗医生给出以下建议:

    1. 定期随访:即使症状缓解,也应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2. 药物依从性: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特别是降压药、降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物。

    3. 饮食管理: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和橄榄油,限制饱和脂肪和精制糖。

    4. 适度运动:根据心脏功能选择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5. 压力管理: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保持良好睡眠习惯。

    6. 限酒:完全,限制酒精摄入。

    罗医生还开发了一套适合心绞痛患者的"颈椎操",通过改善颈部血液循环辅助缓解症状。她认为,医患合作是疾病管理的关键,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决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专家,罗继红医生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帮助大量心绞痛患者改善了症状和生活质量。她的临床实践体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为心绞痛治疗提供了个性化、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心血管中医钟立锋简介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