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限制电动自行车上楼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其便捷性广受大众喜爱,然而随着它们越来越多地进入居民楼,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愈发引人关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多地已经采取了包括法规约束、技术防控和设施建设在内的综合措施。
在法规处罚方面,全国性的规定已经出台,明确禁止在高层建筑公共区域停放或充电电动自行车。这项规定自2021年8月实施以来,广西、上海等地已经对违规行为开出了罚单,个人最高罚款1000元,单位最高罚款1万元。北京、江苏等地则进一步细化了条款,将“进楼入户”“飞线充电”“占用消防通道”列为三大违法行为,同样规定了个人和单位的最高罚款。
在技术防控方面,为了阻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居民楼,广西贵港率先试点了AI梯控系统。这一系统通过电梯内的摄像头识别电动自行车,一旦识别到电动自行车,就会自动锁停电梯,确保电梯门无法关闭,电梯无法运行,直至电动自行车推出电梯。上海部分小区也已经安装了类似的阻车系统。部分系统还将违规视频同步至物业平台,以便追责取证。
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难点。例如,充电桩的选址问题就引发了矛盾。天津某小区有70%的业主反对在楼栋附近建设充电设施,担心火灾风险。如何在满足充电需求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鼓励安全充电,法规还提出了设置独立充电场所的要求,这些场所需要配备自动断电功能和消防器材,并与建筑保持防火分隔。
还需要警惕电动自行车可能带来的风险。实验显示,电动自行车在电梯内起火后20秒即可充满有毒烟雾,20分钟内可能发生多次爆炸,对人员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上海近期发生的几起火灾事故也提醒我们,电动自行车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这些事故涉及绿源、依莱达等品牌,既有充电中故障的情况,也有停放时电池自燃的案例。
当前治理仍面临居民习惯改变难、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需要继续采取“疏堵并举”的策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同时加快相关设施的建设,为电动自行车提供安全的停放和充电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居民的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