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时心血管代偿能力

心脑血管 2025-09-29 17:37心脑血管疾病www.xinxueguanw.cn

1. 交感神经兴奋(最早反应)

  • 失血后3秒内即可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 外周阻力血管(如皮肤、内脏血管)收缩,优先保障心、脑血流供应。
  • 2. 血流重新分布

  • 通过容量血管(如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自身输血”效应)。
  • 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重吸收进入血管(“自身输液”效应),短期内可补充约500-1500ml血浆量。
  • 3. 体液调节激活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促进水钠潴留以恢复血容量。
  •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减少水分排出。
  • 4. 代偿限度与失血量关系

  • 轻度失血(<10%总血量):上述机制可完全代偿,无明显症状。
  • 中度失血(20%-30%):代偿不足,出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早期表现。
  • 重度失血(>30%):代偿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5. 微循环变化

  • 早期(缺血期):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减少非重要器官灌注。
  • 晚期(淤血期):微循环淤滞,组织缺氧加重,最终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影响因素

  • 失血速度:快速失血更易超出代偿能力。
  • 个体差异:年轻、健康者代偿能力优于老年人或基础疾病患者。
  • 若失血量超过20%,需紧急医疗干预(如输血、止血)以避免不可逆损伤。

    上一篇:心血管堵塞国外治疗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