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挖耳导致外耳道瘤 专家提醒掏耳有四误区
日前媒体报道了一位成都男子因长期挖耳朵而导致外耳道乳头状瘤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掏耳朵这件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做的小事,其实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错误的掏耳方式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很多人认为,掏耳朵是一种享受,但如果不注意方式,这种“享受”可能会变成一种负担。在日常掏耳朵过程中,存在许多认识误区,比如经常掏耳朵、使用不正确的工具以及乱帮孩子掏耳朵等。若不小心,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伤害甚至感染。
关于鼓膜的认识,坊间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一旦鼓膜破裂就会失去听力。实际上,鼓膜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损伤是相当常见的情况。很多人在掏耳朵时不慎碰到耳膜,导致鼓膜上被戳出小孔。虽然这会对听力产生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会完全失聪。如果鼓膜上出现了一个小洞,它可以在几个月内自行恢复。
除了鼓膜,很多人在耳朵痛时选择滴消炎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如果没有感染而滴消炎药水,反而可能营造一个潮湿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正确的做法是在耳朵出现感染、流脓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消炎药水。平时保持耳朵的干爽洁净,游泳后可以选择滴两滴消水来预防可能的感染。
很多人有定时清洁耳朵的习惯,特别是油耳的人。耳朵的清洁并不需要过于频繁。无论是油耳还是干耳,耳屎会自动脱落,一般情况下不会堵塞。过度清洁可能会导致耳朵受伤,甚至引发真菌感染。清洁耳朵的频率应该控制在一个月一次左右。
在清洁耳朵时,最好使用松软、干净的棉签,避免使用硬的掏耳工具。因为耳朵的外耳道表面是薄薄的黏膜,很容易受伤。许多耳朵痒的情况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使用不干净的手经常掏耳朵、患有脚气病的人更容易感染真菌。一旦感染了,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很多人认为耳朵发炎可以自行恢复,这也是一个误区。耳朵受伤发炎而不治疗可能会导致反复感染,造成慢性化脓性综合炎等严重问题。听骨被损坏到一定程度时无法自愈,需要通过手术来解决。
掏耳朵虽然是一件日常小事,但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态度。保持耳朵的清洁和干燥,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不正确的工具,遇到问题时及时就医,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听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