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药物是治疗心脏和血管疾病的重要工具,合理用药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以下从药物分类、临床应用和合理用药原则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
一、心血管系统药物主要分类
心血管系统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和治疗目标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厄贝沙坦)、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这五大类为一线降压药物
2. 降脂药物:
他汀类(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斑块
贝特类(非诺贝特、吉非罗齐):主要降低甘油三酯
PCSK9抑制剂等新型降脂药
3.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常规用100mg左右
替格瑞洛/氯吡格雷: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
华法林:需监测凝血功能
4. 抗心绞痛药物:
硝酸酯类(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扩张血管,急救用
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
钙拮抗剂(地尔硫):用于血管痉挛型心绞痛
尼可地尔:新型抗心绞痛药,对血压影响小
5. 抗心衰药物:
强心药(、米力农)
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
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硝普钠)
神经激素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
二、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药物选择
1. 冠心病及心肌缺血
基础用药: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被称为"黄金搭档"
心绞痛发作:硝酸甘油舌下含服(0.5mg),3-5分钟可重复,不超过3次
预防用药: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通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新型选择:通心络胶囊(中药)被2025年PCI指南推荐用于改善心肌再灌注(Ⅱa类推荐)
2. 高血压
一般患者:首选ACEI/ARB或钙拮抗剂
合并冠心病:优先考虑β受体阻滞剂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钙拮抗剂效果显著
夜间高血压:亚洲人群常见,需选用长效制剂
3. 心力衰竭
标准治疗:"金三角"方案(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急性心衰:呋塞米静注联合硝普钠微泵输注
中药辅助:芪苈强心胶囊被指南推荐用于心衰防治
三、合理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1.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年龄、并发症等)选择药物。如胃病患者避免阿司匹林,可选用替格瑞洛
2. 剂量调整原则:
他汀类:冠心病患者LDL-C应<1.8mmol/L,高危者14[260[[[4][134[3][10[[12[3][86[10][122025[15][16][19[15][16[16][19<.mmol/L]
β受体阻滞剂:应从极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目标心率约次/分14]
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值(2-3)10]
3. 用药时间:
阿司匹林肠溶片:空腹服用
短效他汀:睡前服用
长效他汀:全天均可,但晚间效果更佳]
. 不良反应监测:
他汀类:定期检查肝功能、肌酸激酶(肌肉疼痛时)]
ACEI类:监测血钾、肾功能及是否出现干咳10]
利尿剂:注意电解质紊乱(低钾)]
5.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他汀与贝特类联用增加肌病风险
ACEI与ARB一般不联用
多种降压药联用需注意血压过度下降]
. 特殊人群用药:
老年人:从小剂量开始,警惕体位性低血压
孕妇:避免ACEI/ARB和他汀类
肝肾功能不全者:调整剂量或选用替代药物]
四、进展与中西医结合
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首次推荐通心络胶囊用于:
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介入治疗者)
抗心肌缺血
改善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Ⅱa类推荐)]
芪苈强心胶囊被推荐用于:
冠心病合并心衰
血压偏低的心衰患者(Ⅱa类推荐)]
这两种通络药物的入选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重大突破,其疗效得到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如CTS-AMI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主刊]。
五、用药教育要点
1. 坚持用药:心血管药物多需长期服用,不可随意停用(如β受体阻滞剂需逐渐减量)
2. 定期随访:监测血压、心率、血脂、肝功能等指标
3. 生活方式配合: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限酒
4. 症状监测: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缓解情况
5. 急救知识:硝酸甘油应舌下含服而非吞服,开封后3-6个月需更换
心血管用药需要专业医生的个体化指导,患者不应自行调整药物或剂量。随着医学发展,定期更新治疗策略也很重要,建议关注指南推荐。